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9月25日,为期3天的中国昆明——第四届山地未来国际会议在昆明开幕。会议以“包容性生物经济:自然积极与气候韧性的山地之道”为主题,旨在推动全球山地地区以生态为基础、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促进自然向好与气候适应型社会的构建。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30余国科研院所、国际组织、企业以及山地社区的近150位代表齐聚春城,参与这一山地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盛会。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办,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联合国粮农组织山地伙伴计划、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世界农用林业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多家机构共同协办。
开幕式上,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致辞时强调:“山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与淡水供应的重要屏障,其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对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至关重要。”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总干事白玛·嘉措在发言中呼吁各国加强区域协作,推动喜马拉雅及全球山地地区的生态恢复与绿色生计。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张军民、昆明植物所所长普诺·白玛丹增等作为主办与合作单位代表表示,将深化跨学科、跨部门合作,共同助力山地科技赋能与社区发展。
在首轮主旨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作题为“解码多元共生的生态智慧,赋能山地农业绿色发展”的报告,提出应系统挖掘传统生态知识,推动山地农业向生态化、高值化转型。清华大学教授、国际生物经济联合会筹备组组长王宏广则认为,生物经济将引领第六次科技革命,山地地区应把握机遇,抢占生物制造、生物育种等未来产业赛道。
来自泰国、法国、肯尼亚等多国的专家还分享了非洲农业绿色转型、真菌资源可持续开发、循环型生物材料等创新实践,为山地生物经济注入全球视角与鲜活案例。平行分会场围绕“乡土智慧与多元生态观”“科学探索与新质生产力”“生态恢复与气候韧性”及“未来生活与绿色贸易”四大主题展开,将举行30余场专题报告。
在“乡土智慧”专场,来自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的多位学者,分享了哈尼梯田“半工半农”韧性生计模式、贵州森林茶园民族植物学应用、西双版纳阿卡村生物文化保护等案例。尼泊尔社区林业使用者联合会、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云山保护等机构代表介绍了社区参与森林恢复、天行长臂猿栖息地修复等实践,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优秀范本。在“绿色贸易”板块,来自泰国清迈大学、朱拉隆功大学的多个团队展示了民族药开发、农业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纳米制剂创新等在促进山地可持续经济方面的应用潜力。
会议还包括“全球山地生物经济框架”圆桌论坛、“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区域生物经济合作”边会以及贝泰妮集团企业参访、滇池湿地生态考察等实地调研。会议期间,来自联合国工发组织、可持续稻米平台、亚太森林组织等机构的专家将进一步分享行业洞见,并将发布《山地生物经济昆明倡议》,为全球山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提供科学支持与合作框架。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