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谢开飞 通讯员 夏启容
能源转换效率大幅提升两倍左右,填补国内纳米材料领域相关技术空白……9月25日,记者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科技局了解到,在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科创孵化基地的西安交通大学—泉州联合创新孵化中心内,泉州市级“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新型超级电容器研制项目攻关捷报频传。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绿色新能源存储技术,成为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新焦点之一。“该项目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这得益于鲤城区科技部门创新‘一中心两园区’模式,实现创新资源高效整合,发挥协同创新的最大效能。”国内特种电容器龙头企业、福建火炬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电技术负责人林俊鸿说。目前,该公司“超级电容器+锂电工商业混合储能系统”入选福建省首批未来产业典型应用场景成果名单。
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
鲤城位于泉州市的中心城区,当地制造业应用场景丰富,但面临高端科创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瞄准西安、上海等地研发人才优势,鲤城在泉州市率先探索“一中心两园区”模式。其中,西安交通大学—泉州联合创新孵化中心由泉州市科技局、鲤城区政府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分别在西安、泉州两地设立空间并挂牌。
该中心运营方、泉州市五交科技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贾强介绍,西安园区位于西安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科创孵化基地,按照西安交大“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引导火炬电子、立信换热等9家科技企业入驻并设立异地研发孵化中心;泉州园区则位于鲤城高新区科创中心,吸引“低温等离子医疗器械”等西安交大和陕西高校科技成果,来泉开展场景应用实测、样品样机试制等,推动新技术落地孵化转化。
当前,超级电容器广泛应用在轨道交通、新型储能等领域,但其发展遇到低温下功率输出下降和成本较高等问题。对此,西安交通大学阙文修教授团队率先提出利用具有超高导电性能且具有优越柔韧性的纳米改性材料的新思路。锚定这一绿色储能未来产业赛道,火炬电子与阙文修团队联合“揭榜”攻关,加快新型超级电容器产业化应用的步伐。
打造紧密型“创新共同体”
中试验证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在超级电容器项目产业化过程中,入驻西安园区的火炬电子研发团队,高效“嫁接”西安交大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家级平台资源,与阙文修团队打造了研究开发产业一体、紧密型的“创新共同体”,进行联合攻关。
借助火炬电子全国市场渠道、用户反馈,阙文修团队对改性材料进行反复实验和优化,并将在中试生产线进一步测试验证,以持续改进样品的工艺参数、产品规格等。合作双方相继攻克材料的合成和改性开发等技术瓶颈,加快制备出具有耐低温和高功率密度的超级电容器,提升我国关键产业自主可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支持企业建设异地研发中心,进行异地研发项目合作”,目前,鲤城区出台《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已在深圳设立泉州(鲤城)大湾区产业加速中心、在上海设立泉州(鲤城)长三角产业加速中心、在北京设立泉州(鲤城)京津冀产业加速中心,并引导龙头企业在上海、成都等地设立企业异地研发中心等,通过打造多模式、多组合的异地研发平台,构建高水平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研发在全国,转化在鲤城。”泉州市鲤城区科技局局长范炜琳表示,鲤城区将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科研院所市场化运营和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强化制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