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张添福 颉满斌符晓波 梁 乐
当硬核科技生动呈现,冷冰冰的专业知识便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如何实现这一神奇转化?全国科普月中的一些实践或许能给出启示。
具化抽象概念
一线科研案例是科学普及的“最佳剧本”。9月20日,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杨智荣的讲座《追捕隐形凶手的疾病侦探》,让200多名中学生体验了一场现实版悬疑推理。
“日常生活中,疾病背后的‘隐形凶手’往往是病原体。”杨智荣介绍,为了追捕它们,医生和科学家们化身“疾病侦探”,围绕“谁生病、为何生病、如何防治”这三个核心问题追寻答案。
在解答核心问题时,杨智荣以伦敦宽街霍乱暴发调查、破解吸烟和肺癌的谜团、英国海军坏血病的消除这三个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展开讲述,通过“观察—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逻辑,呈现出一场“福尔摩斯式”的科学推理。
创新不止于形式,更在于如何将抽象概念做具体化表达。
在甘肃科技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焦国力一句“误差不超过5厘米”,让歼-10战斗机空中加油的“厘米级对接”在学生心中具象化。“这一看似简单的对接过程,需要克服气流扰动、速度差等挑战。”他说。
创新平台建设打通了科普传播的“任督二脉”。9月12日,《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发起“知识就是力量·与科学家同行鹭岛计划”,并在厦门落地“知识就是力量科普增值服务AI智能体平台”。该平台通过AI技术,整合科普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科学学习体验,覆盖阅读、实践、研学等场景。
目前,厦门已建成517人的科学顾问专家库,80多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4家高校科协已与200多所中小学签订协议,科技馆、植物园及企业研发中心均成为孩子的“实景课堂”。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谢素原说:“科普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引导孩子提问、实验、创新。”
点燃科学火种
“在太空如何灭火?”“衰老也有源头,剧本居然是我妈写的!”“如何碰触宇宙诞生的第一秒?”
经过90天创作,49条由创作者和科学家共创的科普视频诞生,并在深圳角逐“企鹅科普视频大赛”最佳作品。在这场跨界“对话”中,科学家负责主题、创作者负责内容。
“此外,科学家们还开放了宝贵的实验室资源。参与者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研究装备、最有趣的实验方法,乃至体验到实验室中激烈的争论与观点碰撞。”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介绍,科学家与创作者一起努力,可以让科学探索的最前沿转化为普通人能看懂、能感受到科学之美的好内容。
科普正在重构“科研—公众”的价值闭环。在甘肃科技馆的“开学第一课”上,航空航天专家带领120余名学生“遨游”星辰大海、探秘大国重器。
“专家讲解与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在触摸大国重器的过程中,既感受科技魅力,又厚植爱国情怀。”甘肃科技馆馆长赵金惠说,这种“科普+思政”的创新模式,既能点燃青少年的科学热情,又能实现价值引领。
“中国最大的盐湖和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是哪里?”“察尔汗盐湖!”“盐湖中有哪些矿产资源?”“钾、锂、镁、钠、铯……”当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晓晨在报告结束后提问时,二年级小学生们对答如流。
马晓晨说,目前青海正推进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科普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盐湖的种子,培养其对盐湖资源、生态、开发的认知,为未来产业发展储备创新人才。
在新疆,精彩的科普讲座同样启迪着青年学子。全国科普月期间,第十一期“新疆科技讲堂”暨第九期“眼界”讲堂在新疆大学红湖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以“信息与现代信息技术”为题作了精彩的报告。
在交流互动环节,祝世宁重点围绕光电芯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和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他鼓励新疆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光电子等领域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并鼓励青年人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积极投身科学事业。
新疆大学大一学生冯志魁说:“我将以此为动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为祖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