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孙 越 韩 荣 朱 虹 颉满斌
金秋九月,夜色渐浓,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固始科技馆却热闹非凡。智能机器人随着音乐整齐划一地舞蹈;机器狗在场边与青少年亲密互动,不时做出打招呼、后空翻等动作;不远处的实验秀活动现场,科普辅导员通过一场场实验,将焰色反应、火石粉特性及电磁感应等科学知识生动呈现,引发观众阵阵欢呼……
这场“科学奇妙夜”仅是首个全国科普月的一道缩影。在科普月期间,各类精彩活动遍地开花,为公众献上一场场科普盛宴。
前沿成果“接地气”
组装“第一代Q型垂直轴风机教具”、体验“骑行发电站”、与“新能源知识问答屏”进行问答互动……随着全国科普月的到来,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设置了新能源科普知识和科技成果两大核心展区,集中展示南极秦岭站“风—光—氢—储—荷”新能源系统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成果。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这里,参观者既能看到风电、光伏发电装置的实物展示,还能与科学家交流观点和感受。这让科普从单一活动变成‘多元体验套餐’。”
可触摸的模型、能互动的装置、生动的场景演示让前沿技术变得“接地气”“聚人气”。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推出全国首条量子科普研学游线路,通过VR研学实验室、量子主题灯光秀等活动,将高深的量子科学转化为趣味体验和易懂知识。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依托海洋科技资源,开展系列讲座、展览、研学等活动,组织青少年走进国家深海基地,感受我国深潜技术的非凡成就。
趣味活动更亲民
黑龙江省全国科普月的重要活动之一——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九届黑龙江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9月17日圆满收官。这场集科学性、创新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展演盛会,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活场景”的全链条科普覆盖。
不同于传统科普活动的单向输出,大赛期间,参赛队伍打破“试管+讲台”的刻板模式,将农药残留检测原理、声学原理等科学知识融入科普短剧、实验脱口秀、互动情景剧等,让抽象的科学内容变得生动可感。
全国科普月甘肃主场活动在平凉市举行。活动通过产业链科普、互动体验、助农直播等形式,让民众近距离感受科技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在地域特色科技展区,煤制甲醇、聚丙烯、平凉红牛养殖智能监测设备、静宁苹果无人机植保系统等实物与动态模型前围满了市民。工作人员讲解的平凉市九大产业链科技转化故事,生动诠释着“创新赢得未来”的深刻内涵。
甘肃省农技协联合会组织的58家成员单位,不仅在现场搭建展台推介“甘味”特色农产品,还举办农技协线上网络达人销售直播大赛,助力“甘味出陇”。中医中药、智能制造、生态环保等展区通过实物陈列和互动体验,展示了科技赋能产业与民生的生动实践。
科普资源跨山海
近日,全国科普月活动之一,“山海相依 筑梦蔚蓝”——青岛·定西海洋科普东西部协作主题活动在甘肃省定西市举办。来自青岛海洋科技馆的海洋科普大篷车,在定西市安定区、岷县等地巡回展出。琳琅满目的海洋鱼类、螺贝、虾蟹、海藻等生物标本,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海洋生命的奇妙。
在安定区关川实验学校,海洋生物标本展台上的展品激发了青少年探索海洋奥秘的兴趣。“鲨鱼用什么呼吸?”“飞鱼真的会飞吗?”……面对孩子们的踊跃提问,青岛海洋科技馆的科普人员一一解答。
当海洋科普大篷车驶入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们同样将海洋生物标本展台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仔细观察各类标本,认真聆听讲解。
“今天见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老师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岷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汤恩祖兴奋地说。
像汤恩祖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初次接触海洋世界的惊喜与好奇,让海洋科普大篷车走进西部地区的意义愈发凸显。
“海洋科普大篷车西部行,不仅为内陆孩子打开了认识海洋的窗口,也深化了东西部科普资源共享。”青岛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秦云鹏说,他们将进一步整合青岛优质海洋科普资源,探索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扩大科普协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