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9月25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具身智能专业赛在厦门举行颁奖仪式及成果发布会。企业代表、行业从业者及权威专家围绕具身智能发展趋势、现状与未来展开深入交流,集中展示我国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突破,并为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我国具身智能蓬勃发展
“具身智能正开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新局面。”活动现场,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向与会者介绍,随着“具身智能”今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企业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与资源倾斜,国内具身智能产业展现出引领全球的潜力。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0余家整机公司、超6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截至今年7月,相关产业已获240亿元融资,超过去年全年融资总额。江磊说,具身智能技术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使我国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整机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涌现出宇树、智元、傅利叶等一批优秀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十余个省区市出台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巫彤宁说,我国具身智能产业地域集中度高,其中北京、广东省、上海市三地企业数量合计占比近50%,构成产业核心支柱;江苏省、浙江省紧随其后,五大省区市汇聚主要产业力量,形成“头部集中、长尾分布”的发展态势。
为进一步挖掘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具身智能创新技术及应用场景,今年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次设置具身智能专业赛,最终评选出22支优秀队伍,项目涉及工业制造、医疗康养、家庭服务等多元场景,充分展现我国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潜力与实践成果。
北京灵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本次比赛的参赛企业之一,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顶尖运动控制团队创立,主要面向特种应用场景,打造可远程操控的机器人。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李章晶说,团队希望以大赛为契机,获得更多金融关注,并在厦门开拓落地场景。当天,厦门自贸领航智行未来创业投资基金发起方与22家获奖团队及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将着手推动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加速创新项目在厦门产业化落地。
发布产业“导航仪”与“度量衡”规范发展路径
眼下,具身智能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为推动具身智能产业从“分散探索”向“系统协同”转型,活动现场发布《具身智能产业图谱(2025年)》及《具身智能评估体系》,以填补领域发展空白。
其中,《具身智能产业图谱(2025年)》系统梳理具身智能产业链“基础设施—技术服务—产品服务—行业应用”全链条核心环节,收录图谱企业350家,清晰呈现产业生态布局、上下游协同关系及重点企业分布,既为从业者提供全景式产业“导航仪”,也为政策制定、资本投入提供精准参考;《具身智能评估体系》明确具身智能系统从研发、部署到应用全流程的支撑技术标准、智能水平指标、系统集成规范及产品应用要求等,并建立相应评估维度,为产业提供统一“度量衡”。
“两份成果分别从清晰的产业画像、客观全面的评估体系两方面,为具身智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巫彤宁说,后续,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具身智能工作组将持续开展这项工作,采用线上持续征集、平台动态更新和图谱年代更迭的方式,展示产业全景变化。
此外,在技术层面,清华大学鹏瑞教授张晓平认为,尽管大模型在语言处理上表现出色,但它们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仍然有限,例如,依靠语言大模型的机器人难以完全理解人类指令中的物理含义,不能准确执行复杂的物理任务。
如何有效采集数据、定义学习目标和优化模型性能,是具身智能产业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对此,张晓平建议,“未来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超越文本处理,增强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交互能力,这要求创业者开发更先进的世界模型,使机器人能够理解物理关系、预测未来并做出合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