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近日,第30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海宁2025)在浙江海宁举行。大会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循环经济、智能化数字化等行业新动态、新趋势,解析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启动“恒逸·中国纤维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为推动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凝共识、聚动能、明方向、绘蓝图。
“恒逸·中国纤维科技发展趋势”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浙江恒逸集团等联合开展研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表示,过去5年,我国纺织化纤工业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成效显著。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超80%,纤维产品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产业结构优化,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可降解纤维等纤维品种不断丰富;创新体系持续完善,构建“中心企业+外围企业”产业矩阵,助力突破关键技术、提升产业价值。
中共海宁市委书记徐明良表示,海宁有恒逸、海利得等行业龙头企业,也有金彩新材料等专精特新企业,与本地皮革时装、经编、家纺、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融合,驱动新材料开发,构建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形成从“一根丝”到“一件衣”的蝶变。海宁市副市长章如强说,海宁皮革服装产量占全国55%以上,家纺产量居全国首位,通过专门成立时尚产业中心,产业链延伸、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表示,化纤是纺织产业的重要原材料,也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搭建校企、科企精准合作平台,强化行业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对引领行业技术迭代非常重要。对于纤维科技发展,她提出聚焦“三科”,即以科技为核心夯实技术创新根基,以科普为桥梁让公众读懂纤维科技价值,以科幻为引擎激发突破技术边界的探索力,三者联动推动纤维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展望未来,端小平建议,聚焦高端化与价值提升,更注重多功能性、高端化纤维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推进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丰富废旧纺织品高值化技术路径;加速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借力AI驱动科研、产业升级。
在高端访谈环节,端小平、朱美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主任张传雄、桐昆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圣军等,围绕化纤产业创新趋势、AI技术赋能等主题展开探讨,提出“严控低水平产能扩张、全速推进科技创新、多方协作共赢”的发展路径。
本次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海宁市经编行业协会、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承办。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