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魏依晨
11月8日,记者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获悉,海昏侯墓中出土《诗经》相关简牍约1200枚,简上有“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证明海昏简《诗经》是全本《诗经》,这是秦汉时期全本《诗经》的首次发现。
“海昏侯简牍的保护工作,是我们做的所有简牍保护中最难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北松表示,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文物有着糟朽、残缺、饱水、断裂等胎体病害,还有残缺、模糊、变形等简牍字迹病害,修复难度较大,但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简牍保护工作,预计2026年将全面完成。

据介绍,海昏侯刘贺墓西藏椁出土的《诗经》简每枚长23厘米、宽0.8厘米,有三道编绳,容字20—25个,包括经文、附于正文的训诂和篇末类似诗序的文字,展现了西汉早中期的《诗经》文本形态。《诗经》简结构严谨、分章有序,共305篇、1076章,与今传本《毛诗》(西汉鲁国毛亨与赵国毛苌辑注的古文《诗经》传本)篇数相同,少66章。

据专家介绍,一根标准尺寸的竹简,如果不经任何处理就放到自然环境中保存,很有可能因脱水而导致内部结构坍缩,进而变成一根不足一毫米宽的牙签。

“竹简出土时是饱水状态,出土后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由于竹简本身的机体强度非常低,需要用配制的药水进行加固处理,不然一碰就易断、掉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中心专家吴振华介绍,加固之后的竹简有一定的强度,可以进行清洗、脱水等保护修复步骤。此外,还要对每根竹简进行红外扫描,结合正射影像图,为后期竹简修复提供数据参考。
“海昏侯墓出土的《齐论语》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同时简头平整,文前留白,简尾处略有残损,但未见文字痕迹。此简为墨写隶书,文字端正工整,叠字重复书写,不使用重文符号,文意较为完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除《论语》《诗经》外,海昏简还有《礼记》《春秋》《孝经》等,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广收篇籍的重要体现。此外,还有约200枚《易》类文献,其中的《易占》是占卜类文献,前所未见。
杨军透露,虽然海昏简牍没有完全修复完毕,但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批新修复好的简牍与观众见面,其中将包含《论语》的相关简牍。
(受访者供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