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戴玮 张瑜 科技日报记者 朱彤
金秋九月,新疆青河县阿热勒托别镇科克托别村的农田里,小麦金黄、葵花向阳,一条条黑色的滴灌管带如血脉般在大地上延伸,将水与肥精准送达每一株作物根部。
“过去浇地靠天,现在浇水靠科技。”阿热勒托别镇科克托别村村民俄克塔布尔·切热依阿孜站在田埂上,手指着眼前连片的绿色说。这片土地曾因山道绵延、地势高低不平的地理特点,严重制约耕地和水资源综合利用而低产,如今已成为全县高效节水灌溉的示范区,也是中国石油全产业链帮扶“青河模式”的关键起点。
科技之水“滴”活万亩良田
2016年,承担中国石油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任务的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助力青河县政府,提出高效“节水滴灌+土地流转”方式,改变传统低效耕种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把资金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2250亩高效节水滴灌项目,一举破解了当地农民一年辛苦到头,种地的收入仅能维持个温饱的问题。
项目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地下管网精准灌溉,比传统大水漫灌节水4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小麦增产50%。让俄克塔布尔·切热依阿孜更高兴的是,土地流转后他不仅每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还有了时间精力在家养一些牛羊,年收入翻了一番,日子越来越好了。
像这样的滴灌项目,中国石油在青河县已实施11个,累计投入资金3170万元,覆盖萨尔托海乡、阿热勒托别镇等4个乡镇的12个行政村,改善灌溉面积2.7万亩,惠及农牧民937户3592人。
产业链上 滴灌成为“第一车间”
滴灌项目带来的不仅是节水增效,更激活了青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全产业链。
在萨尔托海乡饲料加工厂,刚从滴灌项目区收购来的玉米秸秆经过加工变成优质饲料。项目年产满负荷时,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带动50余人就业。
下游的屠宰加工基地同样受益。2024年,基地屠宰牛羊3.5万头,销售额突破2400万元。“滴灌项目保障了饲草料供应,让我们能够扩大养殖规模,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基地负责人哈德斯·木合热吉自豪地说。现在,屠宰加工基地正在持续提高生态牛羊肉的附加值,带动萨尔托海乡500户农牧民发展养殖加工产业,为乡亲们让青河牛、羊肉走向品牌化、规模化、高端化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从滴灌到饲料,从养殖到加工,再到通过中国石油消费帮扶渠道销往全国,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然成形。
“青河模式”背后的石油力量
“滴灌项目是中国石油在青河县打造全产业链帮扶模式的重要一环。”青河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干部)张艳冰介绍,中国石油自2003年定点帮扶青河县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17亿元,实施项目43个,构建起“民生帮扶为基础、产业帮扶为核心、消费帮扶为纽带”的帮扶体系。
2025年,中国石油再投入930万元实施节水灌溉提升改造项目,新建及改造节水灌溉面积6850亩,预计年增收200余万元。同时配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培训1500人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石油的帮扶不是简单地给钱给物,而是帮助我们打造出了一条覆盖‘种植—饲料—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上下游相互促进、绿色发展的、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体系。”青河县委副书记、县长海拉提·对山说,“滴灌项目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青河县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大门。”
夕阳西下,俄克塔布尔·切热依阿孜登上田边的小山坡,眺望麦浪翻滚、阡陌纵横。远处,饲料加工厂的机器轰鸣,屠宰基地的冷链车整装待发。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石油力量的滋养下,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