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海高原到中亚市场 青海乐都“致富薯”走出国门

2025-09-27 10:17:0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讯员 王桂萍

秋日的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南北山,一个个表皮光滑、饱满敦实的“乐薯1号”“青薯9号”破土而出,农户们弯腰捡拾的身影里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如今,湟水河畔的高原马铃薯,不仅是当地农户的“致富薯”,更凭借过硬品质进入中亚市场,从山间杂粮成长为富民支柱产业。

“以前种土马铃薯靠老品种,产量低还不好卖,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脱毒种薯,订单都排到国外了!”乐都区高庙镇种植户李生福的话道出了农户们的心声。

乐都区马铃薯的蝶变,始于全力推广地膜、双膜、全膜覆盖式栽培技术以及科技的持续赋能。20世纪80年代,乐都区率先引进马铃薯脱毒技术,建立全省首个脱毒种薯繁育基地。经过30余年迭代,已形成“茎尖脱毒—微型薯繁育—原种扩繁”的完整体系,年繁育脱毒苗130万株、微型薯220万枚。2024年,全区脱毒种薯覆盖率已达95%,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超800元。

现代农业科技改写了乐都区马铃薯种植范式,“棚膜+地膜”双层覆盖技术使马铃薯提前30天上市,亩产突破3500公斤,双膜种植区通过物联网监测系统调控温湿度,农药使用量减少40%,商品率提高至92%。

“我们的马铃薯蒸着吃沙绵,炖着吃软糯,根本不愁卖。”乐都区峰堆乡种植户李胜星捧着刚挖的马铃薯介绍。

为破解种植分散、效益不高的难题,乐都区还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3.2万农户参与规模化种植。2025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42万公顷,产量将达45.75万吨,产值有望突破6亿元。同时,引进加工企业,开发淀粉、粉条、薯片等10余种产品,让马铃薯从“原字号”变身“精加工”,附加值提升近5倍。

今年8月,首批200吨优质马铃薯从乐都出发,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抵达哈萨克斯坦。同时,青海首个农产品海外仓在中亚正式启用,标志着乐都马铃薯走出国门迈出关键一步。

“以前出口靠中间商,周期长、成本高,现在有了海外仓,能直接对接当地商超。”跨境销售的青海薯光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难掩兴奋。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