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韦秋莹 王祝华
9月26日下午,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海南主题活动走进海南崖州湾科技城,一股“种业创新热浪”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阳光炽热,更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强磁场”——35个重大科研平台陆续建成,1.4万台高端仪器设备“联合作战”,一座开放共享、跨界协同的“种业大脑”正加速成形。
记者了解到,三亚已划定10万亩南繁保护区、1.5万亩核心区,打造出全国首个生物育种专区。绿肥培肥、智慧农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昔日“一顶草帽一把锹”的南繁基地,如今已变身“数字农场”,一部手机就能管百亩田。
人才是这片热土上最活跃的“种子”。李家洋、钱前等5位院士选择全职扎根,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10所高校设立分支机构,60多个涉农专业如织网般汇聚。六年来,这里联合培养“海南专项”研究生超400名,“博士村长”“院士工作站”纷纷落地,真正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
海南自贸港的政策让企业也闻“机”而动。中种集团、隆平生物等20多家国家队阵型企业抢先落户,崖州湾种业集群跻身海南首批百亿级产业集群。
中种集团总经理助理、南繁硅谷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张晓强表示,海南自贸港聚焦农作物种业建设,推动大量研发机构在崖州湾科技城集聚,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企科合作创新土壤。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全国首个“种业CRO”模式在这里破土——就像医药外包研发,育种也能“全流程托管”,从基因测序到田间制种,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揭榜挂帅,利益共享。
引进来、走出去,链接全球种质资源。自2018年以来,已有727批次动植物种质资源跨洋而来,背后是检疫互认、审批提速等多项制度创新在支撑。“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国际水稻研究所三亚育种中心”等平台接连落地,每年超50场国际会议在此举办,三亚悄然成为全球种业合作的“热带会客厅”。
成果不是锁在柜子里,而是要更快种进地里。数据显示,南繁硅谷已启动科研项目627项,投入经费12.9亿元,产出大田品种8个、果蔬新品种5项、专利11件,种业正从科研事业向“科研+产业”双轮驱动转身。
为守护每一粒“创新种子”,三亚还率先推行知识产权“五合一”改革,专利、商标、新品种权等统一管理,设立国家级保护中心,组建“一键呼叫”维权团队,让科研人员放心育种、安心转化。
从传统南繁到智慧种谷,这片被阳光与政策双重照耀的热土上,一粒粒中国“芯”种子,正静待破土、向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