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9月26日,由科技日报社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在四川省绵阳市举行。本次论坛以“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为主题,邀请多位院士专家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医疗、材料科学等全球颠覆性技术前沿领域共探发展路径。会上还首次发布了由科技日报社牵头编制的《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首次系统构建了“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DTII),旨在科学评估中国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动态进程,为洞察未来产业趋势、优化资源配置提供重要的战略研判工具。
独创“五力”评估框架
“如何量化评估颠覆性技术从‘想法’到‘产品’再到‘产业’的复杂过程,一直是个难题。DTII的诞生,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为政府、市场、企业的决策提供精准支撑。”《指数报告》编制组核心成员、中国工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颠覆性技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曹晓阳表示。
《指数报告》的一大亮点在于其独创的“五力”评估框架。曹晓阳介绍,DTII指数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称之为“五力”:技术创新力,指在研发阶段的原始创新能力,是产业化的核心驱动力;产业发展力,指衡量技术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链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能力,是系统壮大的强劲动力;生态支撑力,指评估政策、资本、人才等外部环境的总和,是系统运行的重要支撑;未来成长力,指面向未来产业的市场容量、技术迭代空间和应用拓展潜力,是系统发展的愿景空间;市场变革力,则是评估技术对现有市场格局的重塑程度,是系统成型的价值体现。
“‘五力’模型并非简单的指标堆砌,其背后是对颠覆性技术产业化规律的深刻理解。唯有实现‘五力’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并保持动态平衡,才能有效跨越从‘技术突破’到‘市场主导’之间的鸿沟,推动颠覆性技术的产业化,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曹晓阳告诉记者。
依托“五力”模型,《指数报告》立足全球颠覆性技术变革趋势,从“物质、能量、信息、生命与空间”5个维度,遴选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等8个重大领域,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五年(2020—2024)的颠覆性技术产业化进程进行评估,得出五大核心发现,为区域布局与政策优化提供实证依据。
揭示“研发市场”决定性作用
在翔实数据评估的基础上,《指数报告》提炼出3个关键发现,直指颠覆性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机制与动力源泉。
“报告最具突破性的发现,是揭示了‘研发市场’在早期产业化中的决定性作用。”《指数报告》编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白光祖指出。
《指数报告》显示,像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这类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的颠覆性技术,其“产业发展力”指标普遍偏低,且长期缺乏支撑其产业化的成熟商业产品和市场。原因在于,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一个特殊的“研发市场”——即围绕研发活动与过程形成的市场形态,交易的对象主要包括知识、技术、研发能力、智力资本以及未来产品或服务的雏形。
白光祖形象地比喻道:“颠覆性技术如同一颗珍贵的种子,不能直接抛入狂风暴雨的成熟市场,而是需要先在温室的‘研发市场’中萌芽、成长。这个市场能让早期技术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被反复试用、验证、打磨,完成最关键的技术迭代和初步的市场教育。这一关键发现也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颠覆性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指数报告》进一步指出,北京、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均拥有不可替代的“创新策源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技术创新力、产业发展力、生态支撑力”三力协同、自我加速的飞轮效应。此外,《指数报告》强调,我国在全球竞争中独有的、以国家意志驱动的“生态引领”正成为中国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未来,DTII将持续优化,融合实时数据与AI分析,强化动态监测与预测能力;拓展领域覆盖并加强国际对比,明晰中国在全球颠覆性技术竞争中的位势。最终推动该指数从评估工具升级为战略导航平台,充分发挥“风向标”和“催化剂”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