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卫华
“科技创新的根基在教育,而科普教育正是连接科研与青少年的重要桥梁,是培育科技创新‘土壤’、促进城乡科教资源均衡、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9月26日,在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开展之际,中国科技会堂内,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在“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总结展望会暨科学家见面会”上的这句话,既是老科研工作者的深切体悟,更成为国家科学教育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这场会议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平安联合主办。从国家层面释放的导向清晰明确:科学教育不能只靠学校“单打独斗”,需要社会力量补位;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要强化实践体验;更不能忽视地域差距,要让优质资源触达每一个孩子。如何把这些导向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实效,尤其是让乡村、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真正受益,成为现场所有人聚焦的核心议题。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创会会长顾秀莲亲临指导,基金会理事长王卫国、中国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黄宝新等嘉宾,20余家科技企业、公益组织代表,以及从内蒙古、河南、贵州、云南、青海等地赶来的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复盘六年实践的“硬核成绩单”,擘画下一阶段的“精准路线图”。
会上,“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专家团”的亮相颇具分量。顾秀莲为金涌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唐明研究员等首批专家颁发聘书。这并非简单的“荣誉赋予”——国家一直强调要加强科学教育的专业支撑,破解基层“教什么不盲目、怎么教有方法”的困惑,专家团的组建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精准回应。正如金涌院士所言,科普不是“大水漫灌”,需要懂行的人把人工智能、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知识,“翻译”成孩子能理解的语言。
回溯六年实践,可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政策落地的“微观实践报告”。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卫国提到,项目始终锚定相对欠发达地区,聚焦科学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需求。从国家科学教育相关部署来看,乡村是科学教育的短板所在,师资不足是主要难点,而资源下沉与队伍建设则是破局的关键方向。
一组数据足以印证成效:项目覆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58所乡村小学,惠及31万余名学生、2万余名教师;打造“科技企业开放日”,组织3000余名青少年走进中国移动、比亚迪的生产车间与研发中心,让课本里的公式变成可触摸的创新成果;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培训3万余名教育工作者,打造出“带不走的科教队伍”。
云南省教育厅关工委主任陶晴的发言充满细节温度,“物资捐赠打通‘最后一公里’,教师培训手把手传经验,科技活动让孩子敢想敢试,边疆学生的科技视野真的被打开了。”中国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黄宝新提到“将‘金融+科技’优势转化为科普动能”。企业手握前沿技术与真实应用场景,能让孩子直观感受到“科学不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改变生活的创新力量”,这正是“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
当天启动的2025-2026年度项目,更是一份可落地的“行动清单”。“四个一”行动——打造一个科普讲师团、落地一批线下公益科普活动、制作一系列真实场景科普视频课、研发一套基于真实场景的科普资源包,每一项都精准对接政策关键点:讲师团强化“师资支撑”,场景化视频课契合“贴近生活教科学”的导向,数字化资源包则响应“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号召,让优质资源突破地域限制。尤其是针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普及的需求,资源包与视频课会融入生活化案例,让青少年在真实场景中理解科技发展,这与国家推动的“科学教育与现实应用衔接”要求一脉相承。
会议间隙的科学家见面会同样精彩。金涌院士用科学小故事解读创新逻辑,唐明研究员拆解AI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北京天文馆刘茜研究员带孩子读懂“星空密码”——孩子们追着提问“怎么培养科学思维”“宇宙还有多少未解之谜”,眼里闪烁的好奇光芒,正是期待中“科学种子”萌发的模样。另一边的项目调研交流会上,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企业代表围绕“开放科研设施”“转化技术为科普内容”展开讨论,让“政企社协同育人”的科教图景愈发清晰。
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项目将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用数字化手段缩小区域资源差距。事实上,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六年的发展路径,正是政策引领、公益补位、企业助力的“同频共振之路”——从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到落实教育公平,再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每一步都扎实有力。正如金涌院士强调的,科普是“培育科技创新土壤”的基础工程,而这场会议证明,只要各方拧成一股绳,把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这方“土壤”必将孕育出更多支撑国家科技发展的“参天大树”。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