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实习记者 万齐梦
“截至目前,各地共组织各类重点科普活动50余万场,300余万名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月,数百位院士发挥引领作用,在全社会掀起了广覆盖、高质量的科普热潮,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中国科协9月28日举行的全国科普月通气会上,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公布了一组亮眼数据。
这组数据不仅折射了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活动成效,也勾勒出我国科普事业的生动图景。
科普内容精彩纷呈
今年9月,以“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5家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成员单位集成资源、联动体系、动员各方共同打造全民参与、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在北京,“科创筑基·科普惠民”创新成果展集中展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首台套”创新展品,让科研成果走出院所“围墙”,走进百姓生活;
在新疆,新疆科技馆在9月每周末开放夜场,并联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尔勒、尉犁县、和田地区、石河子等地科技馆开展活动,促进边疆地区科普均衡发展;
在贵州,科普专家跋山涉水来到凯里,为当地中小学生带来精彩的AI科普公开课,让AI发展成果照亮偏远地区学子的科学梦想……
倪志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100多家全国学会组织前沿科普活动。1000余家高校星火馆面向公众开放,46家中央企业科协、96家企业科协联合会、225家国家级科技园区科协及地方园区科技企业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近3000场,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沉浸式科普场景,让高精尖科技走进大众视野。
全国科普月活动临近尾声,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专委会主任王元卓带来了好消息,全球最大计算机博物馆在浙江横店正式封顶,目前征集藏品数量已突破7000件。“这个馆有近1万平方米的科普场地,预计明年全国科普月期间将向公众免费开放。”
“从全国科普日到全国科普月,一字之差,但变化很大。全社会更加重视科普、科普资源更易整合、科普内容更加丰富,科普活动更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贯性。”王元卓说,“今年科普月活动出现‘涌现效应’,成效远超预期。”
中国卫星气象领域科学传播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曹静告诉记者:“自科普法修订以来,我们的科普内容更具丰富性和前沿性,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具科学性与准确性,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
科普形式不断创新
拿套圈“套住”病菌、猜谜学人体免疫知识、用3D拼图识别空气成分……全国科普月期间,广州举办2025南山科普大会,观众在互动装置、趣味实验中走近科学。
有趣有料又有用,成为全国科普月活动的一大亮点。
——线下科普的深层互动,让科技可感可玩。从科学运动会、科普集市、“科普号”地铁列车等活动开展,到科普研学路线、科普地图、“科普Citywalk路线”陆续发布,再到全国百家科技场馆“科学之夜”持续举行、200多场科学大师剧火热上演,好玩有趣的科普活动丰富了公众的科普体验,传递了科学精神。
——线上科普的云端联动,让科技突破时空。“科普之光·首个30天大型网络展播活动”举办,超5亿人次公众“云游”科学世界;知乎在6个城市的科技场馆设置科学互动科普墙,让观众以NFC形式“触摸”科学知识;“千万IP创科普”网络科普联合行动累计动员用户超千万,征集作品达471万个,话题传播量超138.5亿人次;多地开展云直播、云看馆,优质科普资源上线,云上科普嘉年华上演。
——精准科普的分众传播,让科技落地有声。全国科普月期间,辽宁盘锦红滩稻浪间,大洼河蟹科技小院内一群高校青年,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技术,助力农户破解河蟹养殖难题;西藏比如县,国家骨科临床中心组织科技志愿专家为当地科普骨科健康知识;江西赣州,2025年全国应急科普讲解交流展播活动,推动普及应急安全知识和技能……
国家骨科与运动康复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中心主任张浩表示,依托“线下深耕+线上传播”双线模式,全国科普月活动覆盖广度与深度显著提升。
“全国科普月期间,科普形式丰富多样。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是媒介融合。AI工具的兴起,让科普门槛变得更低,让科普工作效率更高,也让科普变得更加个人化和场景化。”知乎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周源说。
科普队伍持续壮大
“以往,我需要到处找人做科普,今年很多人主动找我说想做科普。”王元卓感慨。
全国科普月期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100多场科普活动,在30多所中小学举办科普讲座,线上科普活动累计覆盖超3亿人次。
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月活动的“总导演”,王元卓明显感到,科普这条路越来越顺,主动做科普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刘嘉麒院士、金涌院士等长期投身科普事业的老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加入科普队伍中。”
新修订的《科普法》单独设立“科普人员”一章,强调完善科普人员队伍建设制度,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截至今年9月,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共计215.62万人,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做科普这件事,最关键的就是科普人才队伍。”王元卓说。
中国计算机学会科普工委委员孙善明是一名科普爱好者。今年科普月期间,受内蒙古科协邀请,他给锡林郭勒盟当地50多名科普人员做科普培训。之后,他又飞到海南三亚,与科普事业爱好者交流科普心得。
“我最大感受是,科普资源还要进一步下沉,不断给基层科普人员赋能,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者的素养。”孙善明同时表示,“要鼓励更多人参与科普,提升做科普的获得感。公众则要提升科学素养,警惕伪科普内容。”
在全国科普月的科学盛宴中,公众对科技发展的理解不断增强、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持续高涨。孙善明呼吁:“虽然全国科普月活动落幕,但科普事业不能按下暂停键。要继续深耕,把科普变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