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赵啸林
循着“哞哞……”的牛儿欢叫声,在甘肃省泾川县玉都镇尹家洼村王润虎的牛圈里,泾川县红牛产业服务中心主任的张小强正在现场开展养殖技术指导。该县养殖户王润虎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张小强是我们养殖户的‘贴心人’。在他的宣传动员和技术指导下,我依靠养牛脱了贫,致了富。”
1988年11月出生于泾川县丰台镇湫池村农民家庭的张小强,吃苦耐劳、聪明好学,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养育他的这片土地。十多年来,在组织精心培养和同事们的悉心帮助下,他迎难而上、刻苦钻研、注重实践,逐步成长为一名科技兴牧的排头兵。
9月28日,张小强荣获2025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情系“三农” 爱岗敬业
2022年4月28日上午,平凉市列重点项目泾川县丰台镇张观察村红牛繁育场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张小强在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时,不幸导致右膝盖骨裂,前交叉韧带受损。为了使红牛养殖场达到建设规范标准,不耽误工期,他打着石膏,强忍病痛出现在养牛工程施工现场。
施工群众王忠岐关心地说:“你快回家休息吧,伤筋动骨是大事,不要落下病根子,你放心,我们一定按照技术要求建好牛场。”可性格倔强的张小强就是不答应。
为了使平凉红牛产业在泾川大地迅速崛起,他深知技术措施是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他身先士卒在泾川县开展平凉红牛养殖模式调查研究并提出技术方案。他先后多次前往兰州,积极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对接,组织开展了粮饲兼用农作物丰产及其秸秆饲用化利用、非抗生素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及《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评价——平凉红牛》等科研项目,推广了一批先进养殖技术,培育了一批适度规模肉牛养殖专业户及规模养殖场,节约了肉牛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生产效益。
2020年以来,泾川县把发展平凉红牛作为促进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22年6月,该县立足县情,着眼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使“平凉红牛”产业成为泾川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
勤于奉献 注重创新
张小强在日常科研交流和学习培训中结识了省内外诸多产业“牛人”,借助这些人才资源优势,经多方衔接争取,甘肃陇牛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户泾川。按照外引和自建相结合的方式,建成平凉红牛核心繁育场1处,平凉红牛基础母牛群稳定增加500头以上,同时配套建成年产3万吨有机肥生产线,带动周边群众养牛800多头,收购周边群众秸秆2000多吨,人均增收700多元。
针对泾川县肉牛良种化水平较低、杂交生产体系不健全、肉牛育肥技术落后、经济效益差等现状,他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养殖技术培训,举办培训班9期,培训养殖农户1000多人(次)。他组建科技人才专业服务团队,创新培训机制,把培训班办到圈舍院落,以养殖户最关注的生产问题为专题讲座,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节约养殖成本。先后衔接科技、培训类等项目资金68万元,粮饲兼用玉米籽粒375袋。截至目前,泾川县累计建成肉牛养殖场(小区)53个,发展养牛户4832户,牛饲养量达到5.46万头,出栏1.76万头。
“要发展平凉红牛产业,就必须依靠科技,必须注重科技创新。”作为一名基层畜牧科技工作者,张小强深有体会,在有关专家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他完成平凉红牛性能测定及“两病”监测1500多头,推广种植粮饲兼用玉米、小黑麦等优质牧草8.28万亩,指导制作青贮饲草30万吨以上。
张小强总是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一腔赤诚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地。无愧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