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等标志性工程融入旅游线路;良渚、殷墟、三星堆等文化遗址,带动当地旅游人次大幅度增长……在29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表示,“十四五”以来,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得到更充分挖掘利用,更多文化创意元素有机融入旅游开发,中华文化的魅力让旅游更有内涵,也让“中国游”成为境外民众新时尚。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最直观的效果是推动新型业态层出不穷、消费场景迭代升级。”孙业礼说,“文物游”“非遗游”“考古游”“博物馆游”近年持续升温,人在旅途中除了要看山、看水、看风景之外,更希望体验美、体验文化、体验风土人情。
广东的“英歌舞”、福建的“簪花围”、安徽的“鱼灯”吸引众多游客感受非遗魅力;浙江余村、湖南十八洞村等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展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工业生产线、工业遗址也有机转化为旅游产品,嵌入旅游线路,让游客见证工业历史、体验工业文化……
“我们将文旅融合纳入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等级划分标准,引导各地建设了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度假区,推出了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目的地。”孙业礼说。
科技力量的注入更进一步催生了全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泰山、黄山等景区引入登山助力外骨骼设备,帮助游客更加轻松地饱览山河美景;不少景区推出了AI机器人导览员,为游客提供景点讲解、特色表演。
“我们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智慧景区、度假区、街区建设加快推进,36个智慧旅游解决方案、39个智慧旅游适老化典型案例、42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王建华说。
“基于新科技的许多文旅产品互动性好、沉浸式体验感强,很受游客喜爱。”孙业礼表示,智慧旅游服务成为出游的好助手。
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展现出越来越强的综合实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文化贸易总额达到1.4万亿元,其中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元素的文化贸易总额超过3700亿元,占比超过1/4。一批优质文化企业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动漫、游戏、潮玩、演艺等文化产品加速“出海”,有效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与科技的加持下,旅游不再是单调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它正在逐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需求。针对亲子游的需求,研学旅游成为“行走的课堂”;针对银发群体,旅游列车节奏舒缓、串联性强;邮轮、游艇、游船等新业态发展,也为不同人群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供给。
“我们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向世界发出‘中国欢迎你’的真诚邀约。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出境旅游的热度不减。”孙业礼表示,去年入境游客达到1.32亿人次,同比增长60%以上;内地居民出境旅游达到1.23亿人次,同比增长40%以上。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能见度、受欢迎程度持续提升,中外民众在“你来我往”中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