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走向国际舞台

2025-09-29 21:24:4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9月27日下午,由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的亮点之一,是一份联合声明的签署——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合作启动构建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

中国倡议的此项工作将在本科《华盛顿协议》等基础上,弥补全球高层次工程人才国际互认体系关键空白,构建全球统一的硕士、博士培养质量基准,为应对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支撑。

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把“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作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内容;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四年过去,我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上探索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实践和方法。这套培养模式,也正走向国际舞台。

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程科技创新与工程教育发展,近年来持续加大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投入,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且高质量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在校生超过900万人,探索出一条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路径,有力支撑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效参考。

记者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处了解到,近几年来,随着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大力推进,我国首次实现了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校企联合培养;探索形成了在真环境中解决真问题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还对人才评价进行了改革,今年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中,有60余名学生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改变了传统以学位论文申请学位的单一形式;同时,强化开放合作,建设了若干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在会上给出了一组数据:校企共同建设了200余门核心课程,企业遴选出了5000余个课题,23000余名校企导师进行指导,其中企业导师12000余名……

赵长禄透露,中国正在构建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认证标准,提出了学院定位和组织、质量保障持续改进、合作与开放、工学交替培养、校企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师职业发展六个一级指标体系。认证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的教育质量,建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的教育质量。

“我们要涵养卓越工程师的‘三家’特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说。所谓“三家”,也就是具有全球视野、站位高远的技术战略家,能持续改革创新、自带“发动机”的技术创新家和能持续创造价值、担当奋进的技术实干家。

在国际工程教育规则制定中扮演“引领者”

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合作启动构建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六所高校与海外高校签约,建设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余祖俊指出,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要构建开放式的育人体系,打造以重大工程问题为牵引的人才培养范式,推进工程教育标准国际互认与质量共建,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工程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工程教育界的智慧与力量。

“现在我们签协议,不仅是‘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国际工程教育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希望把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国际工程师教育体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理事长王树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上,我们是时候从过去的跟跑、并跑走向领跑了。

此次中国主动倡议并牵头协议文本与标准的研制,正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工程教育规则制定中扮演“引领者”角色,是我国工程教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集中体现。通过参与制定国际前沿标准,可推动国内研究生工程教育体系深化改革,更紧密地对接全球产业需求与科技前沿,培养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

同时,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ENAEE)也于近期达成《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的联合共识》。这是中欧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深化互信与合作的重要成果。

共识明确将“产教融合”和“质量持续改进”作为核心原则。双方将共享校企协同育人的最佳实践,共同提升工程教育对产业变革的适应能力,确保教育质量螺旋式上升。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