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一院科研团队研发“水凝胶外泌体递送体系” 破解肝纤维化治疗难题

2025-09-29 21:16:5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记者9月29日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获悉,该院、甘肃省生物治疗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李汛教授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创新性提出“水凝胶+工程化外泌体”靶向治疗策略,成功研发出水凝胶—干细胞外泌体递送给药体系,为肝纤维化逆转开辟全新治疗路径。该项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纳米》。

肝纤维化是乙肝、丙肝、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结果,若未及时干预,将逐步导致肝脏结构破坏、肝功能受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据统计,全球每年约200万人因肝脏疾病离世,其中近半数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相关。 

“在甘肃省,慢性肝病防治形势尤为严峻:不仅慢性肝病患者基数大、乙肝丙肝流行周期长。”李汛表示,近年来,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负担也持续加重,导致肝纤维化发病率居高不下。更关键的是,患者多集中在基层,现有治疗手段有限,如何有效阻断、逆转肝纤维化,已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共同挑战,更是我国及甘肃省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长期扎根西部的李汛教授课题组,构建了“临床问题—基础研究—临床转化”的完整科研闭环。针对肝纤维化治疗痛点,团队此次研究实现双重创新:一方面,对具有修复再生、抗纤维化潜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进行精准“改造”——通过氨基乙酰茴香酰胺修饰,让外泌体获得“导航能力”,可精准识别并靶向肝纤维化进程中的关键“元凶”——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实现对病灶的“精准打击”。另一方面,团队将改造后的靶向外泌体装载于可注射水凝胶中。这种水凝胶如同“药物仓库”,能在体内缓慢释放外泌体,大幅延长其作用时间;通过腹腔注射方式,可将外泌体无损输送至肝脏病灶,同步实现“持续释放+精准靶向”的双重治疗效果。 

实验数据显示,该水凝胶外泌体递送体系安全性良好、疗效显著:细胞实验中,改造后的外泌体可高效进入靶细胞,有效降低氧化应激、抑制胶原沉积;动物实验中,该体系在肝脏的滞留时间延长至4周,能明显减轻小鼠肝纤维化程度、降低炎症反应,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扎实依据。

此次研究的核心突破,在于解决了外泌体在体内“半衰期短、靶向性差”的行业难题,不仅为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肝硬化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更具备极高的临床转化价值——目前该体系的制备工艺已申报发明专利。  

李汛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成果的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计划依托现有平台建立西北地区慢性肝病防治科研与转化平台,力争将这一技术早日应用于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其他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治疗。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