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卅向新  “工”在未来——写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

2025-09-30 07:41:13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赵晖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10月2日天津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30周年。百卅征程,“向新而行、创新不止”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这所学府的血脉。

立足新时代,天津大学面向国家所需、未来所向,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开拓前沿学科,培育未来人才,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展现出历久弥新的蓬勃风华。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今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元英进团队实现了大尺度人类DNA精准合成组装与跨物种递送,为解决人类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难题提供了新路径。

这一成果诞生于天津大学今年刚成立的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而学校对该领域布局始于30年前,持续投入培育了青年力量,推动我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此外,在脑机接口、人工光合作用、高效储能等多个前沿方向,天津大学也屡获突破。这些成就源于学校数十年的前瞻布局与科研积累。

“如何找准发力方向?答案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对记者提问,天津大学副校长王天友的回答简洁而笃定。

在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草图绘制完成之际,学生物化工出身的元英进敏锐意识到,“‘编写生命密码’的合成生物学将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在多次走访世界顶级实验室后,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天津大学组织了首次以“合成生物学”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并创立了世界首个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

如今,合成生物学已写入国家战略,天津大学也从承担首个相关“863”项目到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

同样基于战略前瞻,另一颗“未来的种子”也生根发芽。2004年,青年教师明东与一批学子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实验室开始破译“脑电密码”,摸索建立人脑神经信号与外部机器之间连接。

“脑机接口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我们必须抢占先机。”明东带领一支如今平均年龄仅35岁的团队,从无创脑机接口核心技术突破,到自主研制国际首套空间站在轨脑机交互系统,一步步让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强大话语权。

成功研制出国际首枚自主可控的脑机编解码芯片;“人工树叶”能量转化效率跻身国际第一梯队;首创锂金属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将锂电池续航能力提升2至3倍……在国家亟须的领域,天津大学总能冒出十年磨一剑的重磅成果,而推动这些成果不断涌现的关键支撑,正是学校一代代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2024年5月,天津大学推出“U35计划”,为35岁以下优秀青年学者开辟晋升正高级职称的绿色通道,给人才和新学科的发展按下快进键。

“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三者统筹推进,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大学要通过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个方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

“做有用的研究”

在天津大学,“做有用的研究”不仅是百卅年传承的科研准则,还是今日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

该校化工学院许春建教授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为企业上市鸣锣的照片。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集成电路产业急需的高纯电子气体,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产业化。近三年相关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达53亿元,助推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

这样的“天大力量”不止一例。近日,北洋海棠基金投资企业“玻色量子”入选《财富》2025年中国科技50强。这支由天大校友发起的创投基金,已投资51家高科技企业,其中32家源于天大校友。“我们要做校友创业的第一合作伙伴,用资本助力硬科技‘由智变金’。”该基金总经理何勇军说。

天开高教科创园内,天大精仪学院研发的飞秒激光焊接玻璃技术正释放产业潜能:该技术突破让双层真空玻璃的隔热隔音性能优于四层三腔玻璃,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方向。当前,以天大科技园、天开高教科创园为核心,“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培育体系已成形,吸引119家“天大系”企业入驻,注册资本总额达8.74亿元,师生共创企业占比54.6%,充分展现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导向,天津大学已构建起绿色化工、智能制造、生物医学、半导体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体系,正逐步形成“传统学科焕新、新兴学科崛起、未来学科孕育”的良好生态。

“基于学校学科基础优势和对未来科研发展态势的判断,天大将布局脑机接口、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学、循环经济、深海采矿等20余个战略性新兴方向。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百卅天大向新而生,向新而行,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贡献。”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表示。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