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宁寿宫花园,也就是乾隆花园第一、二进院落于30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在本次开放区域内,大家可欣赏到多处颇具特色的建筑,如典出兰亭雅集的禊赏亭,以古楸为名的古华轩,耸立山顶的承露台,寓意深远的遂初堂等等。
经过精心的保护和修复,这些建筑如何重新焕发新的生机?穿行于叠山理水、古木葱茏之中,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境如何展现?
独具匠心 如何融汇南北园林艺术精华?
宁寿宫花园又称“乾隆花园”,位于紫禁城宁寿宫区西北隅,是乾隆为晚年生活构建的理想居所。花园面积虽小,却独具匠心,自南向北分为四进院落,160米的南北纵深与近40米的东西宽度,勾勒出一方狭长秘境,融汇南北园林艺术精华,兼具文人雅趣与皇家气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古典园林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
故宫博物院正高级工程师 李越:最中央的这个建筑就是古华轩。它刚好在第一进院的最中心的位置,在中轴线上。它是敞轩的构造。古华轩的名字,就来自边上的这棵古树,叫作古楸树。在每年4月中旬的时候,它会开出非常非常漂亮的淡紫色花朵,就像一团一团紫色的云朵一样。
它是一个三开间带周围廊的非常典型的宫廷建筑的敞轩。琉璃瓦、绿剪边,是北方的宫廷建筑。到室内看,整个四面全部都是黑漆描金的落地罩,这种黑漆的加工工艺实际上也是南方的一种工艺特征,在北方不利于加工,也不利于保养。这是乾隆皇帝创新的,将黑漆描金的落地罩,移植到了一个半开敞的空间。
以小见大 如何通过布局打造“咫尺山林”?
乾隆花园,有一个核心的设计理念,那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以小见大”。那么乾隆花园如何通过巧妙的布局,来打造“咫尺山林”的意境呢?
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我现在所在的就是花园的第一进院落。这里的空间并不算大,但它给人的感觉却不是局促,而是深邃和幽静。
其中的奥秘,首先就在于布局。左右两侧两道连绵的假山,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整个空间的“骨架”,就像两条天然的山脉,东西遥望呼应,把主体建筑“古华轩”环抱其中,营造出一种“咫尺山林”的意境。一踏入这里,紫禁城的宏大规制就被巧妙地隔绝在外,仿佛进入了一片世外桃源。这就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手法——欲扬先抑,开门见山。
落地罩如何按原工艺流程严格复刻?
古华轩里的黑漆描金的落地罩是复制品,原件已经破损得非常严重,存放到了文物库房。但是,即便是复制品也是严格按照原工艺流程来复刻的,包括各种描金花纹的部分也都是货真价实。
故宫博物院正高级工程师 李越:在做复制之前,我们一个一个研究了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下面的纹饰,我们叫作小皮球花,我们收集了这些皮球花所有能够看到的纹饰,一共180多种。我们学习,去沿袭它的组合规律。然后才能让工匠真正上手去做。其实,如果能够真正掌握皮球花的装饰工艺,我觉得工匠在做它的时候是非常随性的,能够看到它这个笔触特别自然流淌,能够反复自由去组合。
研究发现,这些金色的花纹组合,含金量还有所不同,分为乾隆时期和光绪时期。
故宫博物院正高级工程师 李越:比较发黄的金的成色会比较高,就是早期乾隆时候画的,大边和棂条都用的是这种纯色比较高的金,我们通常说它是98金,到了光绪时候,它在大边依然用的98金,但在棂条上用的是比较冷的74金。对于纹饰来讲,它也有不一样的表达。乾隆的枝蔓是双钩,你可以看到枝蔓运转非常自由流淌,上面的小叶子也随着这种双钩的枝蔓在上面进行点染。到了光绪时候,它这个叶子枝蔓是单钩的,很机械地在里面进行点染,并没有发生空间的扭转,所以这两种叶脉的表达方式会不一样。
如何打造“曲水流觞”的诗情画意?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了乾隆花园的第一进院落,这里充分体现一个“游”字,唯美的古华轩,一边是山,假山堆叠,高低错落;一边是水,曲水流觞,儒风雅俗。那么,乾隆花园里“曲水流觞”的诗情画意如何呈现呢?
故宫博物院正高级工程师 李越:禊赏亭来自古代名为“祓禊”的祭祀活动,在每年三月初三的时候,人们会到水边沐浴、祈福、禳灾祭祀,后来慢慢就演示成一种春游活动。
最有名的就是东晋王羲之,集合了41位文人,在会稽山下的溪流旁进行兰亭雅集,留下了千古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在修建宁寿宫花园之前,前朝就在这个基址上就已经有一个流杯渠了,乾隆在做这个园林的时候,就利用了老的流杯渠进行了建筑的改作,所以就形成了现在的这种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