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身心同治”立体化服务新格局,守护儿童心理健康

2025-09-30 12:46:00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薛岩

2025-2027年是“儿科与精神卫生服务年”,恰逢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首儿所)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晓鸣在媒体沟通会上详细介绍了医院针对患儿、家庭构建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对儿童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及对医疗服务的系统性需求作出了回应。

会上,张晓鸣首先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她介绍,在首儿所接诊时,团队曾遇到过一名反复晕厥的患儿,一天发作多次。心内科排查后排除了躯体疾病,经会诊,将问题溯源至环境变化与家庭关系引发的分离转换障碍。最终,通过家庭干预和孩子的心理疏导,患者晕厥症状很快便消失了。

她认为,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与家庭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关注孩子精神心理状态的同时,也要同步引导家长解决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关注儿童躯体疾病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张晓鸣在诊疗过程中的一大发现。

她指出:“很多患有躯体疾病的患儿,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但在治疗躯体疾病的过程中,这些心理层面的困扰往往易被家庭忽视。”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儿所推出“全院一张床:身心同治新模式”。该模式依托多学科协同诊疗机制,打破传统科室壁垒,将优先服务于急诊留观、慢性病患者等群体,确保无论患儿住在哪个病区,都能获得专业、连续的心理关怀,将“身心同治”落在实处。

然而,推广这一模式也面临挑战。张晓鸣坦言,问题的核心在于“需求量大而医疗资源有限”。因此,医院需要采取分层管理:严重精神症状由精神科医生介入,轻度心理支持由咨询师、社工承接,科普需求通过线上平台予以满足。  

事实上,近些年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仍十分严峻。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2亿10至19岁青少年中,约20%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全国性调查也表明,我国6至16岁在校中小学生精神疾病患病率高达17.5%。

张晓鸣介绍,自2024年10月首儿所启动会诊工作以来,除完成300余例会诊案例外,门诊量也在持续增长。就诊人数的增加进一步凸显出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中国儿童精神科医生资源稀缺,2019年统计仅500余人,目前虽有所增加,但与庞大的儿童群体相比仍杯水车薪。”

为应对这一挑战,首儿所正积极探索以技术赋能服务。张晓鸣表示:“目前,我们已上线‘预问诊系统’,家长挂号后可提前填写孩子就诊原因、成长史等信息,缩短诊疗时间。”她透露,未来还将升级数字人版本,同步评估家长焦虑程度,在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协助家长缓解焦虑情绪,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治疗过程。

据了解,首儿所目前还针对健康、亚健康、亚疾病、疾病等不同状态、不同需求的孩子及家庭,构建立体化服务矩阵:门诊环节提供常见心理精神疾病的专业诊疗;针对住院患者的情绪问题、亲子关系冲突等,提供个体、家庭及团体心理咨询;精神心理科医务社工则提供游戏陪伴、术前陪伴等非治疗性支持服务。

张晓鸣表示,希望未来能将首儿所的服务体系打造成全国示范项目,为更多医院提供可复制的模式。“‘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落实到每个孩子、每个家庭、每一位医务人员身上,让专业服务真正触达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