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苏高格 科技日报记者 杨仑
10月金秋,在位于长白山脉腹地的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蓝莓已经离开枝头,把箱子塞得满满当当,有的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有的则走进生产车间,变成了蓝莓酒、果酱等商品。
前不久,吉林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来到靖宇县,为蓝莓种植户解答关于蓝莓种植的种种疑问。三道湖镇的刘敏抓住机会,连声问起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老师,今年过冬怎样覆膜?剪枝时能不能多留一些……”刘敏从前年开始跟着专家团队种蓝莓,很快便尝到甜头。“选种、种植、修剪……跟着专家的技术走,心里有底!”刘敏说。
1981年,吉林农业大学教授郝瑞率先将蓝莓引入国内进行试栽。从郝瑞开始,几代科研人员接续发力,与这颗小小的蓝色果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断选育推广新品种,推动蓝莓产业化发展,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几代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将这颗漂洋过海而来的小浆果,成功端上了国人的餐桌,也让种植蓝莓的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给蓝莓装上“国产芯”
长白山脉腹地昼夜温差大、土壤偏酸性、空气湿度佳,为蓝莓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曾经,受制于农户分散经营、品种参差不齐等原因,蓝莓产量不高、品质不好,在市场上始终卖不上好价钱。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芯片。蓝莓产业想要提质升级,良种良法缺一不可。为此,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吴林教授团队多年来针对性对蓝莓进行选种培育,让德雷珀、都克、北陆、瑞卡等20多个蓝莓品种在这片土地上各展所长——它们或回味绵长、或果粉细腻、或耐于贮藏,这个小浆果从此“升级”。
其中,李亚东教授团队选育的最新品种德雷珀具有果实大、果粉佳、成熟期集中、鲜果品质好、采收容易、丰产等优点,自2021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认定并推广以来,已成为长白山产区主导新品种。吴林教授团队经过13年本土化培育的瑞卡,果型饱满周正且耐储运,加工鲜食皆宜,现已成为众多农户种植的品种。
有了良种,还需良法。针对不同种植区的环境条件和经济模式,李亚东因地制宜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在东辽县辽河源镇仙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种植基地里,蓝莓树上挂着“输液线”。“这是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它能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每一棵蓝莓树的根部,确保每棵蓝莓树都能获得均衡的营养。”不仅如此,团队还指导农户解决栽培基质配制、轻简化修剪、机械防寒等关键技术问题。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减少了30%的劳动力投入,还让蓝莓从“种下去5年才丰产”变成“第2年就挂果”,真正做到了科技为“致富果”保驾护航。目前,这些种植技术已经在辽源、吉林、白山等地规模化推广应用。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到了地里才了解农户的难,为了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常常把他们的难题作为科研选题。”靖宇蓝莓科技小院园艺学院2023级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鲁春泽感慨颇深。
靖宇蓝莓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有“最美科技小院”之称。在这里,一项项技术从试验田走进蓝莓园,9位校内导师带着学生扎根一线,学生与农户一起蹲在地头,教修剪、测土壤、做科普,在田间练就“真本事”。刚入职一年的老师李亚男带着团队采样分析土壤,通过合理优化施肥,把几片“废田”改造成了“宝地”;3名小院毕业生直接留在靖宇,从事蓝莓产业相关工作。
随着蓝莓产业科技含量提升,农户的腰包也日渐丰盈。
“种蓝莓,我家一亩地产出的鲜果能有1200斤。刨去成本,平均一亩至少能收入六七千元!”农户杨志芳拿着账本一笔笔地算着。吴林告诉记者,由传统作物改种蓝莓后,在常规露天种植模式下,扣除种苗、肥料、人工等成本,多数农户每亩蓝莓纯收入可达6000—8000元。部分采用更科学管理方法和优质品种的种植户,收入则能更高。
自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后,三道湖镇的农户庭院迅速成了增收的重要地点。三道湖镇支边村地处三道湖镇东北,海拔605米。这里是有名的“霜道”,秋季霜来早、昼夜温差大,以往农户普遍种植玉米、大豆,收成较差、收入较低。庭院经济给支边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亩地可以摆放330盆蓝莓,一年收益可达万元以上,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园子里就能做这项工作。”支边村村民刘培玲说。
产量增长了,加工能力也不能落后。通化县光华镇的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殷秀岩介绍:“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条‘良种繁育+种植+采摘+深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果实成熟期,他们每天可采摘鲜果约20吨。
靖宇县的蓝莓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300亩发展到如今的2.9万亩,鲜果产量可达1.12万吨。蓝莓产业带动2000多户、近万人参与,农村人均蓝莓产业年收入超6000元,成为全国五大蓝莓优势产区之一。从育苗大棚到冷链仓储,从果汁生产线到电商直播间,一条完整的蓝莓产业链如纽带般串联起乡村的各个角落,振兴的活力在山间地头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