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自然·通讯》30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研究团队利用人类皮肤细胞育成了可受精的功能性卵子,为治疗不孕症提供了新的潜在路径。该成果标志着再生医学与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但进入临床应用尚需深入研究和严格评估。
全球有数百万不孕症患者,其中部分病例是由于无法产生正常的卵子或精子所致。在传统体外受精(IVF)技术无效的情况下,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替代方案。一种可能的方法是体细胞核移植,即将患者自身的体细胞(如皮肤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的供体卵母细胞中,以诱导其发育为功能性卵子。然而,这一方法面临一个关键障碍——体细胞含有完整的46条染色体(二倍体),而正常卵子只含23条染色体(单倍体)。若直接使用这样的细胞进行受精,将导致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有丝减数分裂”的新技术。研究人员将人类皮肤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人类卵母细胞中,随后通过模拟自然减数分裂的机制,促使其中一套染色体被选择性地丢弃,从而获得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单倍体卵母细胞。实验中,该方法成功生成了82个具有功能特征的卵母细胞。这些卵子在体外与精子结合受精后,约9%的受精卵发育至第6天的囊胚阶段,这一时期通常对应于IVF治疗中胚胎准备移植入子宫的关键节点。然而,所有囊胚均未能在体外继续发育超过该阶段。
研究团队指出,目前该技术仍存在一定局限。大多数受精卵无法完成早期发育,且部分囊胚中检测到染色体异常,提示在这一过程中效率和精确性仍有待提高。尽管如此,这项研究首次在人类细胞中实现了从体细胞诱导生成功能性卵母细胞并完成受精的全过程,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未来生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研究作为一项概念验证性工作,表明通过细胞重编程技术可能克服人类某些类型不育问题,但在应用前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编辑圈点
科学家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在实验室里改造成了有可能用于孕育生命的卵子。他们将皮肤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人类卵母细胞中,给它们营造类似卵巢的环境,在一个个指令的引导下,使得它们发育成含23条染色体的卵子。这项技术可以改变甚至重塑细胞的命运,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生命的奥妙。不过,技术本身还并不成熟,大多数受精卵无法完成早期发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但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也会面临许多伦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