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包骨”并非真苗条!专家提醒:这种“隐性肥胖”健康风险更高

2025-10-02 22:31:1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近期,年轻人群体中形成了一股追捧“脂包骨”身材的热潮。“脂包骨”身材被认为是肌肉少、骨骼外被脂肪包裹的体型,看起来很纤瘦。但有网友指出,“脂包骨”身材其实是“肌肉减少性肥胖”,属于“隐性肥胖”范畴,其健康风险可能比单纯性肥胖更高。

“脂包骨”身材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健康风险?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深入了解“脂包骨”的真面目。

外瘦内胖是特征

“‘脂包骨’不是真苗条,而是‘瘦胖子’。”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北院区预防保健科主任贾敏表示,“脂包骨”核心特征是脂肪含量超标,同时骨骼肌质量和功能下降。

从外观上看,有着“脂包骨”身材的人群体重或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单位为kg/m²)正常甚至偏轻,但一捏手臂、腰部,能轻易抓起一层松软脂肪,身材缺乏紧致线条,还可能伴随圆肩、驼背等不良体态。

从身体功能上看,“脂包骨”身材的人常感疲劳、耐力差,爬几层楼就气喘,提重物、拧瓶盖都吃力,且基础代谢率低,稍不控制饮食就体重反弹,属于“易胖难瘦”体质。

那么普通人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脂包骨”身材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江北院区内分泌科主任练渝给出了两种方法。

一是皮褶厚度测试。当人站立时,捏肚脐旁2到3厘米处脂肪,若厚度超2厘米且BMI在18.5kg/m²至23.9kg/m²之间,则可能是“脂包骨”身材。

二是人体成分分析。可用体脂秤或专业仪器检测,若成年女性和男性体脂率分别超过30%、25%,或骨骼肌含量低于同龄人,即可大致判定为“脂包骨”身材。

不良生活方式是主因

“‘脂包骨’是长期因素叠加的结果,不良生活方式是核心诱因。”贾敏认为,当人体长期缺乏力量训练会让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下降,脂肪易堆积;蛋白质摄入不足、盲目节食会导致肌肉合成“缺原料”,身体甚至会分解自身肌肉供能;久坐不动也会降低代谢、影响维生素D合成,从而削弱肌肉功能,形成“脂包骨”身材。

练渝补充道,年龄增长也会推波助澜——30岁后,人体肌肉量每10年减少3%至8%,当男性雄激素下降、女性进入更年期时,肌肉合成能力更弱。同时,睡眠不足、高压状态也会扰乱激素,抑制肌肉合成、促进脂肪堆积。

“代谢与内分泌异常也会导致‘脂包骨’的形成。”练渝补充道,若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高血糖、高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合成,同时抑制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当人体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时,也会导致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等。练渝特别提醒到,患有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库欣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以及慢性肾病、肝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体成分是否发生异常,警惕因疾病导致的体重增加或肌肉流失,最终形成“脂包骨”,影响身体健康。

增肌减脂是关键

贾敏表示,“脂包骨”身材代表着人体肌肉减少、肌肉对骨骼的支撑减弱、糖脂代谢能力降低等,极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增加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甚至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比纯胖类身材的健康风险更高。

练渝也认为,“脂包骨”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代谢危机”信号,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应及时到三甲医院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通过科学干预逐步改善体成分,达到“增肌减脂”的目的,形成“肌肉紧实、活力充沛”的健康身材。

那么,如何“增肌减脂”,改善“脂包骨”身材呢?贾敏和练渝建议,在运动上,以抗阻训练为主,每周完成2到3次哑铃、深蹲、平板支撑等,并搭配每周15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饮食上,需保证每日摄入每公斤体重1.2到1.5克的优质蛋白,如鱼虾、蛋奶、豆制品等,控制精制碳水,多补充粗粮和维生素D;生活方式上,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保证每天7到8小时睡眠,并保持心情愉悦,减少身体和心灵压力。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