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纯新 通讯员 贾玮楠
“修复影片既保留了胶片的油润质感,更在色彩上采用了贴近现在洪湖的实景颜色,区分开了芦苇的绿、湖水的绿的层次,让人眼前一亮。”近日,在湖北武汉“映像长江”电影周活动启动仪式上,湖北大学学生刘成茜赞叹道。
胶片清洁、数字化扫描、色彩校正、声画合成……在启动仪式现场,湖北电影制片有限责任公司《洪湖赤卫队》4K数字化修复团队,分享了影片的修复过程。这支以“95后”为骨干的年轻团队,在3个月内让这部跨越半个世纪的经典影片重焕光彩。
今年6月,电影《洪湖赤卫队》的修复工作刚启动就面临挑战。为获取适合扫描的35毫米优质胶片,湖北电影制片厂先后从武汉、合肥、乌鲁木齐等地社会藏家处收集到六套拷贝。然而,这些胶片普遍存在三原色褪色、划伤、色彩不稳、齿孔裂损等问题,难以直接用于扫描。
经反复比对和优化修复方案,团队最终选定一套画质相对为佳的35mm胶片作为主素材,同时以其他拷贝替代修补个别损坏片段。随后,后期制作团队开展系统调试、色彩参考及原声音乐素材查找,全力保障修复质量。
修复过程既包括解决污损的初级物理修复,也涵盖表达创作意图的高层次调色修复,庞大的数据量和胶片美感的还原是其两大难点。
用AI技术加速,是团队提升效率的关键。“现阶段的4K修复基本采用AI初修、人工精修的复合工作方式。”制片厂后期制作部视觉主管方阳介绍,AI技术能有效识别霉斑、色偏、闪烁、变形等问题。短短2个月,影片的数字化扫描与时间线整理、调色修复工作就已基本完成。
AI修复虽高效,但易带来“塑料感”,对电影本身的历史肌理构成挑战。制片厂后期制作部主任张胜表示:“我们尽可能保留电影的时间印记和民族风韵。”
为此,团队始终在“修旧如旧”与“修旧如新”之间寻求平衡。在画面修复中,团队一方面通过查阅老电影资料、请教厂内资深导演和摄影师,还原当时的色彩基调与画面质感;另一方面,在调色环节强化“洪湖绿”的自然鲜活感、“赤卫队红”的主题鲜明度,通过贴合影片内核的色彩优化,让经典画面更符合当代观众视觉习惯。在声音修复中,团队既注重保留唱腔的民族特色,也用现代技术增强声音空间感。
记者了解到,自今年9月起,修复一新的《洪湖赤卫队》与《古田军号》《百团大战》《地道战》等20部经典影片一起,走进湖北各地的社区、广场和校园,开展至少2000场公益放映。同时,15部涵盖京剧、楚剧、豫剧、黄梅戏等不同剧种的戏曲电影也将在武汉集中展映,让传统艺术通过数字技术触达更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