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近日,2025年黑龙江省水稻育种家示范基地现场观摩测产会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桃山镇落幕。此次活动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牵头组织,聚焦第四积温带寒地生态特点,邀请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7位省内权威水稻专家,对40个示范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开展“田间实战”测产,旨在筛选适配区域生态的高产优质良种。铁力市周边乡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闻讯而来,共赴田间见证品种表现,为来年选种寻“潜力股”。
测产现场,专家团队秉持严谨标准,分工协作推进各项流程。划定专属测产地块确保数据精确无误,收割机精准收割、脱粒,再通过专业设备称重、测水分含量,最终计算实际亩产。同时,专家们还围绕品种生育期是否契合当地无霜期、抗病性是否适配田间病害发生规律、抗逆性能否应对寒地低温等关键指标,结合植株长势、穗型等综合表现逐项记录,现场研判,每一个数据都力求客观精准。
“你看这个品种秸秆多壮,抗倒伏肯定差不了!”“这穗子颗粒密,米质要是好,收粮时准能卖上好价!”一旁的种植户们看得格外专注,不时俯身拨开稻穗查看饱满度,用手搓开谷粒辨别色泽与硬度,还围着专家和农技人员追问种植要点。从品种特性到水肥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收割时间,一个个接地气的问题,道出了农户对优质良种的迫切期待。
经过多轮测产与综合评估,龙粳3041、龙粳1000、龙粳4417、绥粳131、龙桦15、龙庆稻22等6个品种成功突围。它们不仅熟期与第四积温带气候条件高度匹配,亩产更达到625.5至648.6公斤的优异水平,被专家组一致评定为“2025年度寒地水稻推荐品种”。
据悉,该示范基地已在铁力连续运营四年,通过“田间测产+现场观摩”的模式,累计筛选推广多批适应寒地环境的水稻新品种。这种“科研端发力、示范端验证、推广端落地”的闭环机制,既加速了农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的转化,优化了区域水稻品种布局,更为本省寒地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种源根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注入“龙江力量”。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