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梁乐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桂东伟研究员团队历时五年研发的《世界绿洲分布数据与编目》,近期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大会期间首次发布。这一成果全面厘定了全球绿洲的确切数量与面积,建立了世界第一份覆盖全球、多维度、跨学科的绿洲系统名录,填补了全球绿洲数字化编目工作的空白。
绿洲是干旱区荒漠基质上因稳定水源驱动形成的非地带性地理单元,是干旱区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地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全球绿洲分布数字化的基础性研究存在缺失,严重制约了绿洲科学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性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在中国科学院人与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世界数据中心等项目支持下,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人力资源,桂东伟带领30余人的科研团队,以2020年为基准年,以高精度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目视解释方法提取绿洲边界,历时五年成功构建了世界绿洲高精度数据集,并开展了世界绿洲的编目工作。近期,该系统性研究成果以《世界绿洲分布与编目研究》为题,在学术期刊《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上正式发表。
桂东伟介绍,《世界绿洲分布数据与编目》共包含54个数据文件,由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世界数据中心出版并提供共享服务,向全世界免费开放。
基于高精度数据,该研究选取绿洲所在的大洲、国家、河流和面积这四个最能体现绿洲特征的属性,对全球绿洲进行编码,使得每个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绿洲都能被赋予唯一的ID,让所有绿洲都有了明确的“身份”。
桂东伟表示,未来通过定期更新绿洲编目信息,可以精准捕捉绿洲的扩张、萎缩等动态过程,为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演变趋势提供量化依据。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