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西部地质变迁的密码——记兰州大学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教师团队

2025-10-10 16:34:51 来源: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曲倩倩

在我国广袤的西部大地,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他们以帐篷为家、以风沙为伴,在青藏高原的冰峰雪岭间破译地质变迁的密码,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浩瀚沙海中探索生态演化的规律,在黄河上游的峡谷激流旁擘画生态保护的蓝图。他们就是前不久入围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名单的兰州大学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教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

这支由兰州大学教授潘保田领衔的队伍,用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在西部地学研究领域书写了一曲“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赞歌。

瞄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科研要瞄准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潘保田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团队成员刻在骨子里的准则。为摸清黄河上游生态“家底”,团队成员曾在寒冬腊月沿着黄河峡谷徒步考察。零下十几度的低温里,保温杯里的水很快结上薄冰,他们鞋底沾满冰碴子,但没人停下脚步。团队要在冰封前记录下河床地貌数据,为后续生态治理提供第一手资料。

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团队历时3年踏遍黄河上游13个县市,提出的“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分级保护”等建议,被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在巴丹吉林沙漠的研究中,团队更是一次次与极端环境“硬碰硬”。2018年建立沙漠观测站时,他们顶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搭建设备。沙子钻进衣领,烫得皮肤发红,大家却开玩笑说:“这是沙漠给我们的‘见面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不仅填补了该区域水文气象数据的空白,而且通过连续18个月的昼夜观测,发现沙漠湖泊“暖岛效应”。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上。

得知论文刊发,团队里负责数据整理的年轻研究员激动得红了眼:“那些在观测站熬夜看仪器、顶着风沙采样的日子,值了!”

2024年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期间,团队成员连续一个月“泡”在资料室,逐字逐句打磨技术报告,最终助力申遗成功。

此外,团队的科研成果还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在川藏铁路勘察阶段,潘保田带领团队成员深入藏东峡谷,在悬崖边搭设临时观测点,为线路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提供了关键数据。

科研火种代代相传

“西部地学研究的火种,得靠一代代人传下去。”潘保田说。在团队里,老教授们始终把培育青年科研人员当作核心任务,一套“量身定制+实战锻炼”的“传帮带”机制,让许多年轻学者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科研骨干。

青年学者李卓仑一加入团队,便将钙质根管研究定为主攻方向。然而,在后续研究中,由于样本数据繁杂,他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潘保田得知后,专门为他梳理了近3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还带着他重走阿拉善沙漠的考察路线。有一次为了采集不同年代的根管样本,两人在沙漠里走了十几公里。正午的太阳晒得沙子发烫,潘保田却蹲在地上,手把手教他辨别样本层理。在潘保田的指导下,李卓仑逐渐找到研究思路,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成为该领域的青年领军者。他常说:“潘老师教我怎么做科研,更教我怎么扎根西部、守住初心。”

团队还特别注重给年轻科研人员“压担子”,让他们在重大项目中挑大梁。2021年,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张萌,就被安排参与巴丹吉林沙漠“暖岛效应”后续研究。起初,她面对海量的气象数据无从下手。团队骨干、兰州大学教授聂军胜便每天抽时间和她一起分析数据,还把自己当年在柴达木盆地采样时的笔记借她参考。当张萌提出想通过无人机航拍补充观测数据时,团队立刻协调资源支持她。最终,她主导的“沙漠湖泊微气候模拟”研究,为“暖岛效应”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撑证据。

“团队从不会因为你年轻就不放手,反而会给你试错、成长的机会。”张萌说,这种信任让她更有底气去探索新领域。

每当年轻学者申报项目遇到困难,团队里的老教授都会帮忙修改申报书、梳理研究思路,甚至把自己的资源分享出来。在这样的氛围里,团队的年轻学者迅速成长。近5年,有3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5人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多人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从科研攻坚到人才培育,兰州大学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教师团队始终扎根西部、胸怀家国。未来,他们将让“传帮带”的火种持续燃烧,培养更多敢创新的青年科研骨干。

责任编辑:许茜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