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蒲旭红
初秋的甘肃通渭,科技赋能的活力在田间地头涌动。今年以来,通渭县以强科技行动为抓手,从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到科技人才志愿服务下沉,科技已为产业发展装上“新引擎”,在农业育种、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领域开辟着新路径,为县域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马铃薯的“育苗工厂”,甘肃享丰现代农业公司联合青岛农业大学实施东西协作项目,完成组培室提升改造,引进2个高淀粉新品种,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项,涵盖了高架苗床离地栽培、无土基质研发、椰糠生态栽培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接种、培育、喷灌等多个生产环节实用新型专利7项,建成中国农技协甘肃通渭马铃薯科技小院,聚焦产业关键问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公司年培育脱毒苗550万株、原原种1000万粒,推广的陇薯15号因淀粉高、口感好深受农户青睐。”公司负责人李远志介绍。
以做好“一根粉”为初心,深耕粉制品领域40多年的“甘肃老字号”企业,甘肃通渭飞天食品公司以科技创新实现“凤凰涅槃”。该公司负责人张向军牵头组建科研团队,针对定西宽粉鲜湿粉保鲜的瓶颈问题,与南京农业大学、定西宽粉产业研究院及国内其他科研院所深入合作交流,实施的市级揭榜挂帅“定西宽粉鲜湿粉保鲜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解决了鲜湿粉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出现的保鲜问题。企业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更新烘干、冷冻设备,新建“定西宽粉”自动化生产线,马铃薯宽粉产能从千吨级跃升至8000吨,年总产能突破1万吨,形成7大类15个系列产品。“飞天”系列产品畅销20多个省区,2025年产值已达5000多万元。
“实施揭榜挂帅制科技计划项目,既解决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又为高校科研成果找到了落地途径,实现了互利共赢。”张向军说。
去年刚刚落户通渭的西布猫纺织品有限公司,一投产便以科技力量交出亮眼答卷。走进企业智能化车间,全自动梳棉机将棉纤维梳理成匀净棉网,工人熟练操作现代化设备赶制订单,投产当年即实现产值2000万元。从智能化生产到品牌化布局,科技让纺织产业在通渭落地生根,实现“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作为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县科技部门提供‘店小二’式服务,主动上门帮我们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指导建立‘研发项目全流程台账’,这让我们更有底气加大研发投入。”公司技术研发负责人周永焕介绍。
“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库,对有潜力的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知识产权申报等实际问题,推动更多企业成长为创新的主力军。”通渭县科技局局长孟效鹏表示。
从田间科技志愿服务到创新平台的数智赋能,从企业梯度培育到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贯通,通渭县正以科技为引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特色产业根基更稳、动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