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实习生 郑好
10月10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联合宣布,中国手机地震监测预警网正式开启服务社会。这一历经6年研发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地震预警事业迈入新阶段,成为多灾种预警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更为全球地震预警网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截至目前,已有365万部手机通过内置MEMS传感器“变身”地震仪,构建起覆盖广泛的监测网络。中国科学院山地自然灾害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减灾所所长王暾博士介绍,手机不仅能接收预警,更可作为监测终端参与地震感知。相较于传统地震仪,手机“地震仪”具备三大优势:数量庞大可大幅提升覆盖范围,建设成本低且可扩展性强,无需专门运维仅需用户开启功能即可——小米用户在“手机管家”—“预警中心”—“地震预警”中加入“监测志愿者”便可参与。
同时,针对手机分布不均、位置移动、易受干扰等导致的定位不准、误报风险,减灾所依托17年积累的防误报技术与人工智能能力,结合手机厂家技术实现了预警网“又快又准”。更值得关注的是,减灾所实现了全球首次手机与传统地震预警网的融合,将覆盖面积从240万平方公里提升至夜间最高600万平方公里,增幅达60%至140%,可服务10亿人口。
回溯技术演进,2019年减灾所与小米率先将地震预警接收功能植入手机、电视操作系统,带动主流国产品牌跟进,使我国10亿台终端内置预警功能。2024年1月,手机“地震仪”数量突破百万,并成功预警新疆乌什县7.1级地震;此后又监测包括甘肃陇西5.6级地震在内的1000余次地震。创立于汶川地震后的减灾所,17年来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此次成果更呼应了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