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近日,内蒙古大学教授杨磊、李光鹏团队,联合同济大学高绍荣院士团队开展跨学科合作,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由单倍体干细胞制备的牛羊,并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反刍动物单倍体育种策略。该技术将传统育种周期缩短95%,有望全面推动反刍动物育种产业的跨越式升级。该研究获得了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单倍体干细胞仅含一套染色体,这一特性使其基因编辑更便捷、更精准。结合‘类精子’修饰技术,我们将传统育种需要20年的周期,压缩至约12个月,同时显著降低了育种成本。”内蒙古大学教授杨磊介绍,团队围绕干细胞培养与发育的核心难题展开攻关,创新性构建了“孤雄单倍体干细胞+‘类精子’表观修饰+非整合引导编辑”三位一体的技术体系。首先研发出全新的FACE培养液,成功建立可稳定传代的牛羊孤雄单倍体干细胞系;随后通过实验验证,确认这些干细胞具备优良的发育潜能;最后采用瞬时表达鱼精蛋白的策略,将干细胞核“压缩”成类似精子的结构,使重构胚的发育率提升至与体外受精胚胎相当的水平,并最终培育出健康的活体牛。
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体系的实际育种价值,团队瞄准了牛羊育种中的“黄金靶点”——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借助新建的单倍体干细胞与非整合编辑工具,研究人员实现了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的100%敲除,最终成功培育出1只基因编辑早产羔羊和2头健康的基因编辑牛,出生率达13.3%,充分证明了该技术在实际育种场景中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未来,该技术体系还可用于靶向编辑抗病、产奶等基因,有望培育出“高产量、高品质、高抗病”的综合性优良品种,为保障国家肉奶供给奠定技术和材料基础。
(内蒙古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