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天弘 科技日报记者 王禹涵
9月底,陕西榆林,第二十一届(2025)羊业发展大会暨2025首届中国·榆林羊产业博览会上,一只陕北白绒山羊种羊以36.8万元高价落槌,瞬间点燃全场。而在不远处的榆林市横山区马家梁村,村主任马小红面对有人出价17万元购买自家种羊的提议,只是气定神闲地摆摆手:“不卖。”
底气何来?马小红的“豪横”,源于他身后站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团队,以及一项项落地生根的科技创新。这声“不卖”,不仅是农户自信的写照,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助力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强势发展的生动缩影。
黄土坡上“羊”名天下
榆林市横山区,牧羊历史悠久,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曾对当地羊肉赞不绝口。2003年,历经25年培育的我国第三个绒山羊品种——陕北白绒山羊在这里诞生。随着横山区在狄青塬建立陕西省陕北白绒山羊原种场,养殖户亲切地将白绒山羊称为“横山羊”,这个名字既体现了地域特色,也承载着产业发展的期望。
然而,封山禁牧政策实施后,放牧变为舍饲,老把式们犯了难:“羊爱生病了,成本上去了,生育率下来了,搞不好赔钱了,自己不会养了。”
产业困境呼唤科技破局。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玉林教授团队,应需而至。
“发现真问题,破解真难题。为农民解忧,为产业赋能。”这是陈玉林秉持的信念。他和学生们走遍横山,跳进羊圈,精准把脉:传统“一年一胎,一胎一羔”模式效率低下,饲养标准缺失,饲料转化率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陕北白绒山羊这一优良品种潜力的释放。
科技赋能,从“吃”开始。“一只羊每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团队针对这一基础问题,研发了精准日粮配方,显著提升了饲料转化率。养了40多年羊的马如意感受最深:“羊子吃料多、排粪少、膘情好,也不吃土了,也不啃毛了。”
良种是产业发展的“芯片”。陈玉林带领团队十几年如一日,持续开展陕北白绒山羊种质选育。舍饲条件下,成年羊体重比2008年增加了8到10公斤,毛绒产量增加约800克。
团队研发的母羊高效繁殖技术,通过基因组选择、营养调控、精准配种等综合手段,成功实现了“二年三胎、一胎双羔”的“235”高效生产模式。繁殖率从120%跃升至160%以上,母羊平均体重增加约25公斤,产绒量从350克大幅提升至750克以上。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团队历时6年研发的微型真核基因编辑工具enNlovFz2,平均编辑效率较过去提高11倍。利用该技术,部分羔羊日增重可达300克以上,是传统绒山羊羔羊的2倍多。
2023年,横山区羊子饲养量达291万只,养殖户2.2万户,人均年收入4.7万元,羊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38亿元。横山区畜牧局局长曹培明预估,2025年全区羊子饲养量将稳定在300万只,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50亿元。
政策护航产业跃升
“农民实在得很,一看见咱们老师,就要宰羊款待。”榆林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南风对记者说,“陈玉林教授团队真正破解了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中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的难题。”
“进得了羊圈,吃得了农家饭”的务实作风,让陈玉林和团队与养殖户打成一片,技术推广水到渠成。科学的养殖方式,彻底改变了横山羊的养殖面貌,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横山区马家梁村,一座座小洋楼见证着产业的兴旺。占地158亩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内,42栋羊舍分区管理,7000余只羊“合奏”着致富曲。养殖户马小红介绍:“小区年出栏优质种羊5000多只,户均养羊收入15万元以上。我今年卖了200多只,收入有100万元。我们靠养羊,住上了小洋楼。”
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张恩平每年有超过100天扎根横山。“小区以家庭羊场为单位,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分户饲养,实现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这样的养殖模式,已成为横山乃至榆林羊产业的示范样板。
近年来,陈玉林主持研发编制了《陕北白绒山羊营养需要量》等4项省级标准,参与制定的《绒山羊营养需要》国家标准也已实施,为全国绒山羊产业从放牧到舍饲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和技术规范。
产业发展的飞跃,离不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也离不开政策举措的精准护航。榆林市畜牧局局长康玺东介绍,自2021年起,榆林市和横山区政府每年分别投入550万元和50万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创建了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创新研究中心、榆林市羊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并联合制定了覆盖绒山羊全产业链的12项标准。
目前,榆林已形成羊绒毛、肉羊全产业链发展典型模式5个,产业化联合体13家,全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以上,全链条惠及人口近150万,三产融合新业态基本形成。
据了解,横山区计划到2035年,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陈玉林的工作日程依旧满满:“未来一到两年,细长绒型、双羔型、体大多绒型新品系将通过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