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长在田间的“金仓科技小院”

2025-10-10 21:43:0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富承璘  

10月的甘肃民勤,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踏着金秋和煦的阳光,科技日报记者来到位于甘肃省民勤县薛百镇的金仓科技小院,玉米已经收割,这座“长”在田间的金仓科技小院分外醒目。镶嵌在大门上“厚植爱国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红色对联,仿佛诉说着这些科技工作者扎根西部的决心。

在玉米收割地上,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贺彬彬和她的三位同学,正在采取土样进行鲜土测试,身上满是阳光和泥土的印记,一点不像“城里娃”。

今年二月份,第一次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漫天的风沙没有吓退他们,“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团旗下的宣誓成了此刻心中的最强音。

试验室不再是窗明几净的象牙之塔,而是风沙弥漫的田间地头。一体播种机在田间来回作业,“种、肥、膜一次成型,看似一气呵成省时省力,可是这样作业究竟有没有弊端?”爱思考的“班头”贺彬彬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她就这样天天跟着看,似乎也没啥破绽。有一天,地头的一片地膜没有压实,她蹲下身子去压土,无意间她用手刨了刨种子,却没有发现肥料,又继续挖下去,结果挖了15厘米左右才发现播下去的肥料,这不利于诱导根系下扎。

底肥是种子发芽后的最重要的“维生素”,就像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口奶,如果不喂到嘴边怎能发挥肥作用?几个人一头扎进田间,白天盯机器记录数据,晚上翻资料讨论方案。

“把施肥筒上调,是不是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漆建全一句话点醒大家,说干就干,他们操着扳手,经过反复调试,终于让底肥在种子下方10厘米的位置精准安家。

新苗出土后,叶片厚实、色泽鲜亮,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李平春感叹道:“这年头种庄稼只会吃苦不行,得靠科技。”

他们的课题是“抑制剂高效应用”。刚开始,他们走村入户宣传抑制剂,村民不买账,觉得他们在搞推销。后来他们把村民请到了对比试验田,拔出几株使用脲酶抑制剂的玉米和没有使用抑制剂的玉米,一对比,使用抑制剂的玉米根系比对照组发达将近一倍,茎秆粗壮,株高足足高出20厘米。村民们终于信了。

“以前还笑这些娃娃是‘推销员’,现在看来是我们老糊涂啦!”曾经揶揄他们的老乡,如今成了科技种植的“宣传员”。

在薛百镇张麻村的打麦场上,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买玉米的村党支部书记赵多贵,他满脸堆笑地说“刚开始村民都说这些娃娃忽悠大家买抑制剂,后来实验结果摆在眼前,大家都抢着用!我粗略估计了一下,用了抑制剂,我的玉米比往年每亩地多收个100多元是没问题的。”

如今,他们成了村民口中的“小科技”,谁家有了种植难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们聊聊。

今年,“金仓科技小院”在民勤县推广了10万亩地的试验田,涉及玉米、人参果、辣椒、葵花等16种常见的农作物,通过初步估产,增收效果明显。

化肥从自由挥发到科学抑制,科技小院探索出了一条“专家下沉,数据下乡,成果落地”的新路径,它不仅仅是一个科技示范基地,更是一个连接科研院所和农民的“田间实验室”。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