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从领跑全国的创新药械数量,到占全国35%的创新药海外授权数量;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政策法规,到支撑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从规上企业数量稳步扩张到跨国企业在沪布局不断深化……上海生物正形成全球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强磁场”。
10月13日,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以下简称产业周)拉开帷幕。作为汇聚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相关方的高能级平台,产业周不仅是一场展示前沿医药技术与创新成果的盛会,更是观察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动态的窗口。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强大的策源功能和转化支撑。“十四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领域有6项研究登上三大全球顶尖学术期刊《细胞》《自然》《科学》封面。同时,在全球医学领域四大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来自上海的研究成果近年快速增长,从2021年的24篇跃升至2024年的52篇,总数达127篇。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唐军介绍:“《细胞》期刊发布的‘Best of Cell 2024’榜单12篇研究论文中,有3篇出自上海。”
打造“强磁场”,上海不仅要成为生物医药创新的策源地,更要成为全球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开幕式上,(上海)生物医药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揭牌,作为WTO框架下全国唯一生物医药领域破解贸易壁垒和预警贸易风险的支撑平台,为医药产品高效跨越国际合规“关卡”筑就医药出海新航标。
近年来,“出海”已成为生物医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路径,创新药对外授权许可模式,更成为生物医药产业新的增长点。
面对这一需求,上海率先抛出政策红利,2024年7月底,上海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覆盖研发、生产、上市的全链条、全方位,特别增加了对于创新药出海的支持,为企业的全球化征程提供多方面保障。
“今年,复宏汉霖的汉斯状在欧盟获批上市,有幸成为‘出海’政策的首批受惠企业。”复宏汉霖品牌与公共传播高级总监周文婷介绍,复宏汉霖以上海为总部,建设了覆盖临床开发、注册申报、质量管理、生产与全球供应的完整体系,并实现了与FDA、EMA等监管机构的高效沟通,快速推进了多个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可以说,上海不仅是我们的起点,更是连接全球的‘指挥中枢’——从资金流、信息流到人才流,是企业国际化的加速器。”
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联影医疗以其全球化战略成功将产品打入全球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联影医疗的全球化战略是‘高举高打’,用全球首创、国际顶尖的产品敲开高端市场的大门。”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上海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三甲医院,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的人才,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支撑。
在上海,当本土企业阔步走向世界的同时,跨国企业不再仅仅将上海视为中国的总部或销售中心,而是将其打造为集研发、生产、投资于一体的战略枢纽,深度参与并反哺全球创新网络。
这一角色转变的背后离不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破冰”之举。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在上海率先启动。在这一制度激励下,全球500强企业伟创力在外高桥开启了第一条医疗器械生产线,并帮助有着百年历史的英国医疗科技公司施乐辉完成了在中国本土生产的全流程工作。
如今,伟创力在外高桥的生产线正向高端医疗器械迈进,加速拓展生物医药研发、检测、生产等产业链。
不久前,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全链条发展行动方案》,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高地。开幕式上,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三大上海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正式启动建设。
“上海改革,就是为了‘降低创新成本、畅通创新链条’,全产业链条上哪里有堵点,我们就通哪里。”黄浦江潮涌,创新正当时。这里不仅有贯穿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全链条的创新生态,更有从上海走向全球市场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