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祝华 通讯员 黎宗荔
近日,受连续多个台风影响,海南三亚遭遇了持续的强风雨天气,这也是近一个月来当地经历的多轮极端气象考验。在此期间,位于三亚崖州湾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内,国内首套水流能供电监测系统始终保持稳定运行,其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的可靠性能得到再次验证。
三亚崖州湾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洋牧场是全国首个由高校负责建设的海洋牧场,也是全国首个教学科研型海洋牧场,于今年6月28日通过验收,用海面积70.2044公顷,共投放人工鱼礁1503个。其核心创新点在于首次应用了不依赖岸电和太阳能的水下水流能发电技术。
“新型水流能供电系统及其连接的水下监测设备运行无恙,完整记录了台风期间的水文数据;而布置于海面的传统太阳能供电系统则因风浪冲击损毁严重,已无法工作。”项目负责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徐云升介绍。
这一鲜明对比凸显了水下供电技术的巨大优势。徐云升解释,水流能系统布放在海面以下,巧妙地避开了台风最猛烈的破坏力,同时依靠稳定的海流持续发电,确保了作为海洋牧场“生态之眼”的监测设备即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永不停机”。
徐云升表示,该海洋牧场是学校海洋科学、生态保护等专业的重要科研平台,其成功经验为海南省乃至全国海洋牧场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运行、数据连续采集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本,对保障海洋生态修复与蓝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