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崔爽
10月13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均宣布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于国内31个省区市同步开通eSIM手机业务。这标志着eSIM技术在国内即将正式从物联网、智能穿戴领域向手机端延伸,迈入商用落地新阶段。
作为国内eSIM“先行者”,中国联通称,eSIM技术以高安全性、稳定性及运营商灵活切换等优势,为用户带来“免插卡激活、多设备协同、全球无缝漫游”的便捷体验,同时推动个人终端向轻量化、多模态演进。
一问:eSIM将带来怎样的新体验?
eSIM被称为嵌入式SIM卡或者电子化SIM卡,它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芯片,无需在设备上再插入实体SIM卡。
“如果说传统SIM卡是‘可插拔U盘’的话,那eSIM就可以看成是‘焊死的固态硬盘’。”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攻防对抗研究所所长闫怀志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eSIM可以看作焊在手机芯片里的“数字身份证”,直接把传统SIM卡的手机号、账户密钥等身份凭证存进硬件里。
相比支持实体卡的手机,eSIM手机支持多卡自由切换,可扩展的内部空间更大,为电池、摄像头等部件腾出更多位置;无卡槽设计减少机身开孔,防水防尘性能也将显著提升。
功能方面,eSIM手机和使用实体SIM卡手机的业务功能一致,提供上网、语音、短信等基础服务,还可根据需求开通国际漫游等业务。
二问:eSIM集成于芯片,是否比实体卡更安全?
eSIM由于不存在实体卡,因此可以降低遗失、被盗或被篡改的风险。
闫怀志表示,有人担心eSIM易被破解,实则它像“焊死的保险箱”,比实体卡更靠谱,后者反倒像“可带走的钱包”。从物理上看,eSIM嵌在主板上,要想拆取必须损毁设备,否则无从下手。从技术上看,eSIM的关键信息经TLS(传输层安全性协议)加密通道传输,需用户授权激活,要复制需要破解芯片加密、闯服务器验证关,难度很大。
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表示,从实际安全性来看,eSIM无论是技术架构(如数据加密层级、防篡改机制)还是物理形态(内置式设计避免插拔损耗与恶意替换),安全性均优于传统SIM卡。
但与SIM卡一样,eSIM克隆、交换等风险同样难以避免。根据相关安全指南,用户可以通过强密码和生物识别技术、启用双因素身份验证、定期更新设备及运营商设置等网络安全实践提高eSIM安全性。
三问:无实体卡后,用户办理业务、号码注销等如何落地?
从目前各运营商公布的信息来看,用户需前往运营商线下营业厅办理eSIM业务,线上办理方式暂未开放。
具体来看,eSIM手机上市销售后,用户可以去营业厅现场新办eSIM卡,也可以将原有的实体SIM卡转为eSIM卡。目前,同一eSIM手机最多可开通2个国内运营商的eSIM号码。
当用户不再使用eSIM手机或要将其转让他人时,根据中国电信eSIM手机业务办理介绍,用户需先将eSIM号码从原手机中删除,这一步相当于将其从eSIM卡中取出并删除,但并未进行转移、补换卡或销户操作,号码仍为有效状态。后续,用户可前往营业厅办理补换卡或销户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