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垦地夏播玉米实收亩产791.2公斤 为北京复耕复垦地块产能提升提供科技示范

2025-10-14 17:37:5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记者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获悉,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复耕复垦地块的示范基地于10月12日完成玉米实收测产。依据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和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共同制定的测产办法,在130亩示范田中随机选取60亩实收,测得籽粒平均含水量为32%时,亩产达1000.4公斤,折合标准含水量(14%)后,实收亩产为791.2公斤。该成果为复耕复垦土地的产能提升与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和示范样板。 

复耕复垦是保障粮食安全、拓展耕地空间的重要举措,但此类地块普遍存在土壤基础地力薄弱的问题,如耕层结构“浅实硬”、有机质与微生物含量低、剖面构型不良、水肥蓄容能力差等,制约了作物产量提升。 

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蔡万涛博士介绍,为深入落实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作用的实施方案》,加速推进“八项行动”中的土壤改良与质量提升行动,本次示范聚焦“改土-培肥-优技-良种”协同技术体系,重点突破复垦地土壤障碍。在技术路径上,优选耐密植、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玉米品种,将示范田种植密度提升至每亩5500株,充分挖掘土地与光热资源潜力。尤其在今秋北京降水偏多条件下,品种表现出良好的抗倒伏、耐涝和抗病性,实现稳产。同时配套水肥一体化技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缓解了土壤贫瘠导致的中后期脱肥和植株早衰等问题,改善结实性与籽粒饱满度。

蔡万涛表示,此次测产成功验证了通过“良种+良法”集成应用,快速提升复垦地生产能力的可行性。下一步,将以此示范点为样板,持续通过科学轮作、有机肥施用、微生物菌剂调控等措施进行土壤定向培育,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持续培肥,使该类地块的小麦-玉米两季总产稳定达到1.2吨及以上,为首都乃至大都市圈的耕地保护与产能挖潜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摄)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