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李真真
“作为首批科创专员,能够深入产业一线,亲身参与科技赋能产业创新的生动实践,亲眼见证科技从设计图纸变为发展实效,我感到非常荣幸。”10月14日,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少林,分享这段经历时难掩喜悦之情。
日前,宁夏科技厅正式发布第二批科创专员选聘名单,同步启动自治区科创专员培训。从首批探路实践到第二批接力补位,宁夏正通过这一举措持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为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夯实人才根基。
实践为证 科技“特战队”交卷
杨少林所在的宁夏硅靶及硅碳负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在柱状多晶硅、硅碳负极材料、低温电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积极支持半导体硅材料和储能材料产业延链、强链、补链。
“入驻宁夏中欣晶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以来,我的核心工作就是扮演好‘桥梁’与‘催化剂’角色,将高校的前沿技术、研发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工程难题紧密结合。”杨少林说。
合作期间,他联合企业针对直拉法半导体级单晶硅氧含量过高、难以满足功率器件衬底要求的技术难题,提出了适应性改造方案。双方技术团队经过多次试验迭代,使得产品顺利通过下游验证,预计每年可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6000万元。
杨少林的经历,是“才聚宁夏1134行动”人才驱动创新的鲜活缩影。
今年5月,宁夏科技厅、宁夏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启动实施科技人才服务企业项目,第一批选聘106名科创专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工作,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我服务的银川伊百盛生物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羊胎盘为主要原料、专注于保健品和特殊膳食研发与生产的企业。”宁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敦华告诉记者。
他和团队精准锚定企业发展关键难题,主攻骨肽深加工与特色农产品开发两大领域。针对骨髓肽分子量控制难、活性易流失等痛点,开发出高品质羊骨髓小分子肽饮;指导企业开展“自动除油除沫的骨蒸煮釜”,彻底解决传统骨加工中油脂残留、杂质难除顽疾,使生产效率提升30%;围绕枸杞全浆饮品口感粗糙、稳定性差,优化榨汁与杀菌工艺,推出高品质枸杞全浆产品。
制度为基 政策“组合拳”护航
“引进一个专员,带来一批技术,激活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随着科创专员工作逐步深入,如何确保其核心价值体现在精准匹配与长效服务上,成为摆在科技管理部门面前的难题。
针对这样的问题,宁夏科技厅、宁夏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1家部门单位联合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创专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启动实施科创专员助企服务行动,决定每年选聘300名左右区内外科研人员赴企业担任科创专员。
“选聘目的就是切实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突破难、高端人才引进难、科研人员成果转化难、理论研究与应用脱节的双向困境,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企业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宁夏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马小明说。
《办法》对考核评价合格的科创专员,每年给予2万元生活补助。科创专员在同一企业服务享受补助一般不超过2年,因工作特殊需要,补贴期不超过4年。同时,鼓励科创专员联合派出单位针对企业创新需求提出研发计划,对符合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目标任务的,按照相关程序纳入自治区科技项目指南。科创专员联合服务企业申报的科技项目,符合立项条件的可不受限项要求。
宁夏科技厅科技人才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黄莹透露,科创专员任期内业绩突出的,派出单位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奖励、人才计划遴选时给予倾斜。另外,鼓励通过股权激励、收益分成等市场化方式确定报酬,将个人收益与企业成长深度绑定。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主任李金金,早已谋划好接下来的合作重点,即深耕装备制造领域,推动“AI+装备制造”规模化应用,同时在生物发酵产业开发全链条AI监测系统。“我特别期待能带领团队和宁夏企业深化合作,把技术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为宁夏的科创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