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10月13日下午,西藏农牧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茶文化中心内,一场融合科技与传统的茶叶品鉴活动正在举行,成为2025年科普援藏活动的亮点之一。该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王贞红将带有高原霜斑的林芝茶青样本置于灯下,随着雅鲁藏布江水的缓缓注入,茶汤表面逐渐浮现出雪莲般的独特纹样,参与活动的近40名专家亲眼见证了科技与传统产生的化学反应。
如今,标准与良种正在夯实高原茶产业根基。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科技的力量在易贡茶场标准化茶园中触手可及。茶园里,技术员坚参手持智能终端,轻扫茶树上的二维码,他告诉记者:“这棵是‘藏茶1号’,生长数据、施肥记录都能实时查看。”不远处,农户们正严格依照《林芝茶叶加工技术规范》进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标准。”坚参介绍,针对高原特殊环境,当地联合科研机构建立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特别是《林芝绿茶加工技术规范》《林芝白茶加工技术规范》等DB5404/T地方标准,已成为企业生产的“铁律”。
如果说标准是产业的骨架,那么良种就是产业的芯片。在易贡茶场苗木繁育基地,坚参介绍:“这就是西藏首个自主选育的‘藏茶1号’,耐寒抗病,内含物质更适应高原环境。”据介绍,目前,该品种已通过国家登记,并建立了核心示范园,培育数万株种苗,为林芝茶叶品种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智慧与融合,驱动着产业提质增效。沿着科技创新的脉络,记者来到墨脱茶场生产车间。这里,全区首批5G智能化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正平稳运行。“系统引入视觉识别和AI算法,能根据茶青状态自动调整工艺参数。”企业负责人达娃说,如今,智能化使效率提升30%以上,产品优品率大幅提高。
科技的应用不仅停留在车间,更延伸至每一片茶园。在墨脱县背崩乡茶叶示范基地,传感器正实时监测着茶园的细微变化。“我们推广绿色防控和水肥一体化,显著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达娃介绍,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从茶园到茶杯的全流程追溯。
科技还催生出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易贡茶场赏茶节创新融入VR云端体验;墨脱格林村“缥缈茶园”成为网红打卡点。“我们正探索‘茶果套种’模式。”达娃指着茶丛间的枇杷树说,这种模式能改善微气候,实现“一地双收”。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提升了经济效益,更绘就出茶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品牌与未来,点亮着雪域高原的茶名片。品质的持续提升,为品牌建设铺就了坚实道路。在2025年第十八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易贡云雾”“莲花秘境”等品牌凭借独特的高原韵味和稳定的品质备受青睐。“高海拔、高标准、高品质,这些都是科技支撑的成果。”达娃道出了品牌崛起的秘诀。
目前,林芝已成功注册“林芝茶叶”公共地标,拥有10个品牌商标。墨脱茶叶入选“一带一路十周年国礼品牌”,多款产品斩获国内外金奖。
截至目前,林芝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5.4万亩,可采摘3.86万亩,产值突破3800万元。这片曾经普通的“茶叶子”,正蜕变为雪域高原上闪闪发光的“金叶子”,书写着高原特色农业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