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盐湖硼资源一生产案例入选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典型案例、电解铝清洁能源平均占比高达75%……
近年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宁开发区)以打造“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核心目标,持续优化园区布局、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效能,通过推动甘河工业园区等载体在技术研发、清洁能源利用、产业链延伸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化工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10月9日,西宁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以第70位的排名,再次跻身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且较上年跃升5个名次,连续两年成为青海省唯一进入的园区,这正是开发区深耕化工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产业高地
9月底,青海利亚达化工有限公司的“盐湖硼资源生产高等级硼酸工艺创新实践与绿色制造数字化转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典型案例。
作为西宁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内的企业,青海利亚达通过持续技术攻关,其硼酸产品主含量高达99.999%,关键指标超越国家标准,展现了西宁开发区企业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引领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工业园区发展的核心引擎。截至目前,西宁开发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250家、专精特新企业6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4家。各类创新平台上涌现的创新成果,为西宁开发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同时,西宁开发区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着力推动甘河工业园区构建特色鲜明、多链协同的产业体系,夯实全国有色产业发展基地根基。甘河工业园区以“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目标,充分释放天然气、盐湖、铬、氟等领域的优势,深耕碳纤维、锂等精细化工领域,形成“盐湖化工、天然气化工、氟化工和铬化工”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在有色产业领域,甘河工业园区构建起“电解铝—铝合金—铝型材”等完整产业链,形成年产165万吨电解铝、135万吨铝深加工的规模产能,铝液就地转化率达77%;化工领域则打造“石灰石-电石-PVC”“无水氟化氢—六氟磷酸锂”等循环产业链,建成129万吨复合肥、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等产能矩阵。
推动绿色转型,强化发展支撑
在“双碳”目标和青海省产业“四地”建设指引下,“绿色”不仅成为西宁开发区的底色,更成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5月,2025首届绿电铝论坛在青海举行,西宁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电铝核心生产基地”,园区内黄河鑫业、青海百河铝业2家企业被评为全国首批“绿电铝核心生产企业”。据悉,该园区电解铝清洁能源平均占比高达75%,结合58MW分布式光伏发电及50MW储能项目,构建起“绿电生产-智能储能-高效利用”的完整体系,2025年一季度即认定“绿电铝”产品31.5万吨。
同时,西宁开发区大力推动绿色工厂建设,累计创建绿色工厂47家(国家级2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家(国家级2家),仅甘河工业园区就累计建成绿色工厂9家(其中国家级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其中国家级1家)。
为了精准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园区建设注入新动力,西宁开发区通过制定重点企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解决32项生产经营困难,并协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专项债等资金约9.7亿元,落实贷款18.67亿元,保障30个技术改造项目稳步推进。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推动青海昌通物流园等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可降低区域企业物流成本20%,带动形成年产值超7亿元的物流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生态。
西宁开发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以甘河工业园区为标杆,继续锚定高质量发展主线,深化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与产业协同,加快打造国内领先的清洁能源驱动型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