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盲人节丨国内首家盲人养老院迎来6周年:一群人让“看不见的生活”看到光

2025-10-15 14:29:3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荆晓青

10月14日一大早,位于沈阳北郊的国内第一家盲人养老院——海漫智慧养老中心(以下简称“海漫”)就“响”了起来。在这里养老的盲人们正和工作人员一起,紧张地筹备即将开始的“铭记历史迎国庆,警企同心筑光明”主题党日活动的文艺演出。

汽车鸣笛声、歌声、袋子摩擦声、锅碗瓢盆碰撞声……交汇在一起,海漫、沈阳市公安局沈北新区分局辉山派出所党支部联合辖区内四家爱心企业共同策划了这次主题党日活动。辉山派出所党支部副书记、教导员李宁是本次活动的组织人,他告诉记者,活动原定在9月底,但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同时也是海曼智慧养老中心成立6周年的“生日”,大家一致决定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举办。

不到2小时,大厅里米面粮肉油水等慰问品堆成了小山。这种热闹不仅是近一周,更是整个6年来社会各界力量的“光明接力”。当下,院里128位盲人老人的生活正在被点亮。

6 年前的 “巧合”点燃了光明之火

主题党日活动中,与会嘉宾依次致辞,结合工作特点回顾并展望各单位的助盲活动。紧接着,盲人刘鸿生(刘哥)和徐艳芬(绒花大姐)登场带来歌曲《金色的沙漠上》拉开了文艺汇演的序幕。整个节目既有盲人合唱、乐器合奏,又有来自各爱心企业单位的合唱、独唱以及诗朗诵。

海漫智慧养老中心院长张瑜说,盲人和社会是一体的,在爱心的氛围里,我们正努力把盲人还给社会,把社会还给盲人。

这场热闹的背后是6年前一次“巧合”的生根发芽。2019年10月15日,海漫的社会服务登记证书下发时,正好是国际盲人节。像是命运给的信号,38岁的张瑜辞去了原有的工作,成了盲人养老院的“全职管家”。

张瑜的舅舅是聋哑人,“姥姥去世前攥着母亲的手,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舅舅的养老。”她眼看着自己的父母一边务农、工作,一边照顾子女和老人,整个家庭为了姥姥的牵挂,付出巨大,这种心疼在张瑜心里埋藏了30多年。直到2019年,张瑜遇到了年轻助残的企业家关健。他有一位因意外事故失明的妹妹,由此结交了很多盲人朋友。相似的亲人经历让他们对如何凝聚社会力量推进残疾人养老有了很多思考。“交流中,我们发现盲人晚年生活很艰难,他们通常伴有多重残疾,很多养老院要么拒收盲人,要么收费高额,监护家庭负担繁重。”张瑜说。

全国盲人超过1700万,他们如何养老?带着这种思考,创办盲人养老院这一大胆的想法开始走向落地。张瑜说,关健先生的捐赠是整个盲人养老院接力起跑的第一棒,提供物理空间、托底无障碍改造和前期投入,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盲人过上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从“建起来”到“住得起”“住的好”“能复制”

盲人最怕各种坡度,因此从规划开始养老院就把无障碍“刻”进图纸里。沈北是丘陵地带,整个院落做了填平处理,大量的经费“埋”在了地下,护栏和盲道作为指引几乎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整个大楼近5000平方米,共五层楼,大概有120个房间,标高一致,所有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台阶,这保证了盲人以及坐轮椅的盲人在院里的自由行动。”张瑜说。

这个项目虽然是民间发起,但目的不是赚钱,本质上是探索“盲人养老问题”的公益解决方案。

“如果从运营出发,单人入住费用将高达5000元/月,团队的运营成本(床位费、餐费、服务费、水电费)就接近3500元/人,但这已经远超盲人的承受范围。”从海漫第一个盲人入住到第20个,张瑜和团队整整花了1年时间,最开始甚至请盲人来免费住。那时候,张瑜全国跑调研,访谈了各类身体状况、经济情况的盲人,细化服务模式和定价。他们还专门在院内开设了“黑暗体验馆”,一来请公众感受盲人生活,二来用于员工培训,每个工作人员每月至少要在里面两个小时。

为了让盲人能住进来、住得起,1600元-2900元成了海漫的定价区间。怎么弥补剩下的亏损,提升养老院的运转和服务质量,成了张瑜的头等大事。

“说实话,前几年的亏损幸亏有企业家兜底,这为我们争取了生存模式的探索时间。如今,随着各级残联、社区、爱心企业的参与公益捐赠,‘公益捐赠+成本定价+社会资助’运行模式基本成型。养老院内部通过设计‘时间银行’‘海曼币’等机制激励盲人互助,如年轻盲人帮卧床老人按摩,可兑换额外的志愿服务、活动报名等,这降低了养老院的管理压力,今年年初海漫实现了盈亏平衡。”张瑜说。

6年里,盲人养老院的“规矩”越变越细。大到集体旅游、消防逃生的预案经验,小到集体合影如何面向镜头、摆出点赞手势,海漫团队从零开始,梳理出8大类97小类的经验总结:打餐时要按“固定顺序”摆碗,避免盲人摸错;打扫卫生不能同时打水和收垃圾,怕手脏了碰水壶;甚至“拍照时要喊 ‘朝我声音的方向’——要不然盲人会把耳朵朝向镜头”的描述也写进了工作守则里……也是这些财富让“海漫模式”有了复制的可能。

2023年,在郑州市残联引进下,海漫利用当地五星级养老社区进行基础适老化无障碍改造,在郑州建立分院,首批设置了40个床位。

爱心接力让“养老院”变成新生活的起点

今年年初,海漫获得了四星级养老院的认定。在这里,有音乐特长的盲人们组成“盲人乐队”,有推拿技能的相互关照,95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是院里的“党课老师”,还有6对结成“夕阳伴”……如今的海漫不仅仅是“养老院”,更像“盲友社区”,盲人们在这里探索新生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6年里,辉山派出所与海漫结下了不解之缘,警察成了是这里的常客。李宁说,养老院的盲人来自全国各地,异地办理医保经常要去派出所,一来二去大家就熟络起来,为了方便盲人,所里提供了上门服务。此外,入住海漫后也会尽可能帮助盲人学习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上门反诈知识宣传也成了警察们的日常……这些年警察们已经成了志愿大军的重要部分。这次文艺汇演,李宁和警官刘轶凡还带来《我和我的祖国》合唱。

“爱心企业来到海漫,体验盲人生活,大家都很感动,不少企业家都主动要求张罗更多爱心活动,为助盲事业出一份力。”李宁说,去年开始,爱心企业家们组建了“日行一善”公益助盲微募捐活动,来自沈阳各区域乃至全国的爱心人士汇集在群里。“群友们每次捐出1块、3块钱,省下一瓶水的钱,都能变成盲人养老院的四菜一汤,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众人拾柴火焰高,公益不是一种道德绑架,而变成了一种习惯。我身边很多同事都参与了进来”。他说。

在爱心接力下,海漫的养老房间里已经配备了智能音箱、智能空调等智能设备,用科技的力量方便盲人的生活。今年5月,海漫还迎来了“科技伙伴”,沈阳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结合盲人养老院的无障碍环境专门研发了2只电子导盲犬,前不久已经“上岗”,其导航功能依赖预建高精度地图与网络连接,可实现室内智能定位与路径规划,如今团队还在持续跟进院内盲人的需求,优化功能……

“入住人数从20人到40人,团队花了两年时间;从40人到70人,团队又花了两年时间;从70人到120人花了1年。随着养老院规模变大,员工配比、管理模式、运营成本控制都在持续优化。”张瑜说,海漫的发展是一场接力跑,将来盲人养老院还要推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与健康管理系统,在全国以片区为单元推进分院建设,让更多的盲人朋友走进社会,“看”到光。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