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韦洪基
连日来,黑龙江省穆棱市马桥河镇北盛村的万亩大豆种植基地内,两台大马力联合收割机沿着130厘米宽的大垄豆田匀速地收割作业,引擎的轰鸣声与豆荚破裂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据统计,这里大豆平均亩产稳定在500斤以上,95后新型职业农民魏代玲正凭借科技力量,持续改写黑土地的粮食增产密码。
从2023年开始,北盛现代农机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魏代玲在她所在合作社的万亩农业示范园区内,全面推广130厘米宽的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将传统的65厘米窄垄调整为宽垄,并采用多行种植模式,大豆的光合利用率提升到了30%。魏代玲介绍:“这项技术不仅透风,透光性还好,公顷保苗率要比传统的垄作方式提高了10%,去年我们亩产量在400斤左右,今年就达到了500斤。”
联合国与农业农村部联合推进的大豆地方品种保护项目,已在这里落地并成效显著。合作社培育的“刮不倒”大豆品种,经过技术人员提纯复壮后,不仅抗逆性大幅增强,在风雨中不易倒伏,它的高油、高蛋白两项关键品质指标也实现同步提高,油分含量可达20%以上,蛋白质含量超过40%,品质远超普通品种。
“我家2024年每亩增产了100来斤,2025年又增产了100来斤,芝麻开花节节高,真带劲呀。”种植户张智军介绍,每年在合作社通过务工获得的额外收入也将近5万元。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纳610户农民成为社员,通过“菜单式”托管服务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128户农民发展农业生产。2024年,合作社实现社员户均增收2.1万元,今年,社员户均增收2.3万元。
在丰收的喜悦中,魏代玲规划着在年底之前,建成豆制品加工工坊,开发“豆腐宴”系列特色美食;同时联动田间学校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旅游项目,让游客们亲手体验播种、收割的乐趣,全力构建“品种保护+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穆棱大豆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