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实习生 邱彩依
10月15日,哈尔滨广厦学院举办“传统榫卯技术的当代传承与实验艺术的多元表达”论坛。非遗工匠、艺术名家与学界精英齐聚,通过三场深度讲座与交流研讨,探索传统工艺活化与艺术创新之路。企业代表、非遗机构专家及300余名师生参会,围绕“传统守正”与“艺术创新”,从技艺传承、艺术表达、地域特色三维度开展交流。
该校校长助理王静在致辞时表示,榫卯这一非遗核心技艺,是古人智慧结晶,更是当代艺术创新源泉。学校关注非遗活化与人才培养,聚焦“非遗+教育”,构建相关人才培养体系。
活动现场,学校向三位特邀嘉宾颁发聘书,并将以特邀嘉宾为纽带,让榫卯技艺等传统非遗进校园、入课堂,推动非遗从“保护”走向“活用”。
中国传统工艺大国工匠、京作榫卯艺术馆馆长刘岩松以“传统榫卯技艺里的科学与艺术”为题,分享榫卯在文物修缮与现代创作中的应用,展现了这门非遗技艺“源于自然、成于科学、显于艺术”的魅力。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张丹教授以“重构与链接——榫卯智慧下的当代艺术叙事”为核心,指出榫卯的“去中心化”“递归结构”等思维与当代数字算法、生态观念及社会结构高度契合。他通过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分析阐释了如何实现文化记忆与当代语境的链接。
哈尔滨市博物馆原建筑艺术馆展览科长李凤利从地域文化视角带来“哈尔滨城市建筑杂谈”。他阐释了“哈尔滨”名称的满文渊源,追溯城市文明曙光与重要历史阶段。讲座呈现了哈尔滨多元融合的建筑风格,展现出哈尔滨作为中外文化交汇地的独特城市形象与建筑遗产价值。
在座谈交流中,嘉宾与教师围绕“非遗+艺术+产业”融合模式展开深度研讨。针对高校人才培养痛点,嘉宾们提出构建“技艺实践+数字技术”双轨课程、设立跨学科创新工作室等建议。
哈尔滨广厦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林学伟表示,本次论坛形成的“文化认知+技艺实践+艺术创新”培养体系构想,将为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指导。学校将联合非遗机构与企业,推动榫卯技艺实训基地建设,让传统智慧真正融入当代艺术教育。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