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妍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上海黄浦江入海口有座小小的岛屿——长兴岛,其上分布着多家大型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在长兴岛南侧,5公里长的海岸线范围内,排列着200多台数十米高、色彩各异的岸桥,向着海面伸出长长的钢铁“手臂”。
这些“钢铁巨人”是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的在造产品,正积蓄着推动全球海洋贸易的巨大能量。岸桥是在集装箱运输船和码头之间以钢铁大臂吊装集装箱的大型港口机械。全球每10台港口重型机械中就有7台来自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设备及工程服务覆盖110个国家和地区。在10月13日—17日举行的2025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暨全球工程大会“蓝海工坊——长兴海洋装备探索之旅”工作坊中,记者来到长兴岛,探索海洋装备制造的“上海力量”是如何锻造的。
船舶大型化是当前船运的主要趋势之一。一艘超大型船舶一次能装载数以万计的标准集装箱,港口机械也必须要随之大型化。在阳光灿烂的海岸边,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研究总院副院长曾鹏向记者介绍了一排巨大的橙色岸桥,它们的高度接近100米,大臂长度达80米,是世界最大的岸桥产品之一,“在大型岸桥的研发当中,我们设计了一套大刚度门框,它能将整体设备的晃动变形量减少20%。把这些技术再用到其他常规设备上,能‘锦上添花’地解决不少其他船舶大型化后的问题。”曾鹏说,响应大型化需求开发出来的新技术、新设计,能够在其他范围继续推进,建立起全新的结构设计体系。
一手抓具体的工程细节,一手抓行业的发展趋势,大型化方向的技术创新只是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全过程创新方案的其中一个方面。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是不同方向成体系创新的切入点。例如在绿色节能方向,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从减轻设备重量的角度切入,全球首创岸桥半圆形截面大梁,降风阻30%以上;又如在港口智能化方面,针对码头运维需求研发出的智能运维一体化平台,集成多系统实现设备可视、流程可控、履历可查,支持跨平台和超100个用户同时在线,已在宁波、南沙等多个港口上线。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的岸桥产品已连续28年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保持行业前瞻性的秘诀就是持续不断地创新。曾鹏说,很多人都知道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的创新理念,这背后是年复一年的科研沉淀与突破。据介绍,近年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团队总人数超过1700人,正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全面转型。
在海洋装备制造中,人才培养也对创新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同样位于长兴岛的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中船集团首席专家、有着40余年造船经验的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用“修炼内功”来形容对造船人才的培养。此前,江南造船刚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2025气体技术展上正式发布了一种全新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型“中国方案”。
“造船业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因此人才锻炼的周期也长。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内部人员的培训、知识管理、数据共享都逐步实现了制度化;造船业还有另一个特点是计划、节奏比较多变,因此我们在内部持续开办‘江南技校’,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能掌握计划变化的基层管理者。”胡可一说。求解全球工程挑战,展示上海工程智慧……小小的上海长兴岛,正在交出一张世界级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