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能够在地下1000米探寻生命踪迹的“电子侦察兵”、在灾区实现快速信息传输的“通信员”、毫米级监测隧道变形的“雷达眼”……10月16日,在山东济宁举办的矿山救援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展示活动(以下简称“装备展”)上,众多应急救援新装备亮相。这些新技术、新装备覆盖了矿山救援“侦测—决策—救援—保障”全链条,为救援打通了珍贵的生命通道。
“电子侦察兵”的全名是救援钻孔多元信息侦测装置。它的个头并不大,救援三脚架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号“圆规”。它可通过小直径探测钻孔,把探测器“伸进”井下事故现场,不仅能够进行音视频通信,还能检测甲烷、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解决了救援队员难以进入事故现场采集信息的难题。地下信息通过线缆第一时间传输到地面后,各级指挥中心就能够及时、准确掌握井下灾区信息,科学指挥救援。
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山东能源队技术装备部部长宋岩告诉记者,这台“电子侦察兵”身上挂满了“军功章”,在平邑石膏矿坍塌、笏山金矿爆炸、兰陵鹏辉矿业冒顶等救援工作中表现了突出的探测能力。
“通信员”是西安科技大学教授李文峰团队研制的新一代卫星应急通信指挥车。这名“通信员”不仅能够跑得远——满油满电状态下可以行驶1000多公里,更重要的是它的通信能力十分优越,能够在断电断网的无人区、井下实现“随时随地无限畅联”。
指挥车高效通信的秘密,就在车顶的白色平板上。李文峰介绍,指挥车综合应用了我国高低轨卫星通信网,这块白板就是卫星信号的接收机,搭载了相控阵雷达电子扫描技术。“传统的接收机通常是抛物面天线的形式,我们通过技术创新进行集成,不仅更为轻巧,而且功耗更低。”李文峰说。
在多种前沿技术的综合应用下,一辆指挥车就如同一个基站,能够与前方探测设备、后方调度指挥系统进行联动,大大提升了救援工作效率。
除了用于探测、通信的救援装备,在装备展示活动现场,还有各种各样保障救援人员工作、训练的新产品。比如,把电极片“藏”进衣服,穿上就能够实时监测动态心率的智能心电衣。对于在高海拔等极端环境开展工作的人员,智能心电衣就是一道保险,帮助提早发现救援人员身体异常情况。还有专为提升矿山救援人员体能素质而设计的“AI视觉体能训练系统”,通过AI算法和动作捕捉技术,实现实时训练指导、动作纠错、损失提示等功能。
记者了解到,装备展是第十三届全国矿山救援技能竞赛同步举办的活动。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矿山救援队伍、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前来观展。通过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多方能够共同探索救援装备创新方向,这将大大推进智能装备、无人系统等新质生产力与救援需求的融合,加速科研成果与企业创新产品向新质救援能力转化。
众多新装备、新技术不仅让企业、救援队伍等观众大饱眼福,而且获得了国际矿山救援组织秘书长埃里克斯·格雷斯卡的点赞。“中国在矿山救援领域的装备建设和技术进步值得全世界学习。”埃里克斯·格雷斯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