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简称“中棉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联合石河子大学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召开棉花新品种中棉113GK及棉花生产智慧农场关键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现场观摩会。中棉所副所长马雄风、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翔代表双方签订中棉113GK品种转让协议。
此次转让的中棉113GK,是由中棉所棉花资源创新与育种课题组研发的成果。课题组以其培育的中棉113为遗传底盘,通过明确不同生态区优异性状的遗传来源与分子改良轨迹等,将“三早”,即早现蕾、早开花、早吐絮特性与抗虫基因高效聚合,培育出抗虫早熟棉花品种中棉113GK。该品种生育期113天、单株平均结铃6.9个、单铃重5.3克、衣分率高达46.5%,实现了早熟性与高产潜力的协同提升;纤维品质方面也表现突出,纤维长度30.4毫米,比强度31.6cN/tex(厘牛顿/特克斯),兼具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和抗棉铃虫的特性,为绿色轻简栽培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会上,石河子大学教授张若宇代表棉花生产智慧农场关键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项目团队,系统展示了其研发的智慧农场关键技术装备体系,从精准水肥一体化管理、植保无人机群防统治,到高效采棉机、残膜回收机、棉秆收获打捆机的协同作业,再到贯穿全链条的“一试五定”,即包含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衣分率、回潮率、含杂率等的智能检测与质量追溯技术、棉花在线检测与数字化加工装备。这些技术与装备的集成应用,为以中棉113GK为代表的优良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撑,呈现了从“精准播种”到“智慧加工”的现代化棉花生产全景,彰显了科技对产业全链条的深度融合与赋能。
中棉所党委书记高雷指出,优良品种是棉花产业发展的根基,与之配套的先进技术和智能装备是产业升级的灵魂。此次活动不仅是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集中体现,也是共兴棉业的生动实践。他表示,面向未来,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任务,推动棉花产业向更高效、更优质、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中棉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