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永不熄灭的科学星辰——缅怀杨振宁先生

2025-10-19 16:21:2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2025年10月18日12时,物理学界一颗璀璨的巨星悄然陨落。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安详辞世,享年103岁。

从安徽合肥的书香少年到清华园的求学者,从普林斯顿的学术先锋到扎根故土的“指路松”,这位科学巨匠,用一生诠释了科学报国的赤诚与坚守,以深邃智慧重塑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他所彰显的科学家精神,正如夜空中永不熄灭的星辰,持续照亮着人类探索未知的征程。

敢于破界的创新精神,叩开宇宙规律的新大门

在科学的世界里,往往传统认知是通往真理的最大障碍,而杨振宁的科研人生,正是一部突破边界、挑战权威的创新史诗。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

1956年,“θ-τ之谜”困扰着国际物理学界:两种粒子质量、寿命完全相同,却表现出不同的宇称(空间对称性)。而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假设之初,并没有被学界接受,甚至遭到一些知名学者的公开反对。面对这一困境,两位青年科学家并没有盲从权威,而是从实验数据的细微矛盾中捕捉线索,顶住“挑战整个物理学界”的压力,最终通过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验验证,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知。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最为闪耀的一对年轻人。杨振宁在获奖致辞中表示:“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

从质疑物理“固有法则”到构建“基础框架”,杨振宁用创新精神证明:科学的进步,永远始于对“理所当然”的勇敢发问。

心怀家国的传承精神,搭建科学报国的桥梁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名言在杨振宁的人生中得到了深刻践行。

1971年,杨振宁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他也是旅美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此后,他一直致力于帮助架设起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和交流的桥梁。

杨振宁先后6次回国,数次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曾向周恩来总理建议,中国在教育科研中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是很好的,这也是必需的,但是目前中国理工科大学不重视基础教学和理论研究,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应引起重视。此后数十年,杨振宁为促进中国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传递前沿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到清华后,杨振宁为自己在清华园的家取名“归根居”,并以《归根》为题写下诗句:“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此后20余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物理学界的人才培养中。

2004年9月13日,清华大学第六教学楼,82岁的杨振宁身着衬衫走上讲台,面对130余位大一新生的稚嫩面孔,讲授“普通物理”课程,将最基础的物理概念娓娓道来……

杨振宁用传承精神证明:科学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取得多少科研成果,更在于为祖国培养多少能接续奋斗的后来人。

如今,杨振宁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创新与传承精神永不褪色。规范场论与宇称不守恒的公式镌刻在科学史的丰碑上,而他敢于破界、心怀家国的品格,更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精神源泉。

这颗“杨振宁星”虽已归航,却永远照亮着中国科学事业的未来征程。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