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龙云 毕炜梓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意大利科学家费凡,长期致力于人类多能干细胞在环境毒理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用“战略性、系统性、开拓性”概括了其眼里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创新成就。
在他看来,近些年,中国不仅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更在科研组织方式、成果转化机制上实现了“深层次变革”。
谈及环境健康领域的进展时,费凡表示,中国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的成就令人赞叹。他说:“这一成就之所以非凡,是因为它在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实现的,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提供了鲜活案例。”
他看到,中国在新污染物评估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科研人员利用人类多能干细胞技术建立了新型测试系统,能够更早识别化学物质的健康风险,推动环境管理从“事后治理”转向“事前预防”。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平,也为全球应对新兴环境风险提供了新路径。
费凡强调,中国科技创新的优势还在于其高效的成果转化能力。通过中试平台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及人工智能在毒性预测、风险评估等环节的应用,中国较为成功地跨越了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死亡之谷”。
他表示:“这些技术转化成果不仅服务中国,同样惠及世界。中国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分享技术与标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