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金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十月的河西走廊,秋色正浓,硕果累累。
在甘肃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甘肃省农工院)黄羊镇的试验基地里,一株遗落的青稞穗籽粒饱满,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空气中隐约浮动着新谷的清香。这沉甸甸的穗子,来自该院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武威综合试验站站长张想平和团队选育的四个糯青稞品种之一。
前不久,在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考核中,该站从全国21个试验站中脱颖而出,荣登榜首。四个糯青稞品种也成为备受农户青睐的“金种子”。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也成为甘肃省农工院历时五年改革突围、实现科研转化与服务“三农”深度融合的最佳注脚。
破局:从“人才洼地”到“创新沃土”
回溯到五年前,甘肃省农工院这个直属于甘肃省科技厅的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正深陷“老院困境”——科研成果量小质弱,骨干人才持续外流,科研生活条件简陋,历史遗留问题众多,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无从下手……
“2019年以前,院里高层次人才和骨干科研人员一直处于流失状态,严重影响了正常科研活动。”该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士军回忆道。破局,始于2019年6月甘肃省科技厅党组通过“外部调任+内部选拔”的方式,配备了一个兼具科研管理经验与专业能力素养的高素质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后,将“人才强院”和“制度创新”作为核心战略,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突围,从筑牢基础开始,2022年,甘肃省农工院经过3年的积累,大胆地迈向更广阔的创新环境,“兰州总部+黄羊基地”的两地工作模式,一举解决了区位偏僻、交通不便、科研低效、视野闭塞的诸多“痛点”。与此同时,院里多方筹措资金,全面维修黄羊基地,更新老旧的科研仪器,建设人才公寓,开设通勤班车……职工们全“新”全意,奋力向“新”。
“业务上的‘传帮带’和生活上的关怀,让我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在科研之路上经历了从‘知之甚少’到‘渐入佳境’的历程。”2024年入职的青年科研人员谢海娟感受颇多。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她快速融入了科研环境,单位多次邀请专家从申报指南、成功案例到评审要点进行辅导,让她逐渐掌握不同级别项目的申报逻辑。“申报书成功提交那一刻,我明白科研项目并非遥不可及,找准方向、精心准备就能逐步实现。”谢海娟感慨道。
个体的点滴成长,汇聚成全院革新的澎湃浪潮。实实在在的数据见证了这场人才“逆袭”:五年来,院里设立创新基金,93%的项目由青年科研人员主持;推行岗位竞聘,实现“能上能下”;大胆起用年轻干部,科研部门的中层干部平均年龄降至37岁。博硕士比例从2019年的30.3%提升至2024年的46.1%;40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达到57.8%;高级职称比例从30.4%大幅提升至45.7%,职称结构从金字塔型逆转为更健康的倒金字塔型。
激活:让“沉睡成果”结出“产业金果”
人才是引擎,机制则是激活创新的钥匙。“过去,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干多干少一个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该院副院长魏玉杰告诉记者。对此,甘肃省农工院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分配制度改革,构建起“基础绩效保基本、奖励绩效看业绩、绩效工资拼贡献”的绩效分配体系。绩效考核突出知识价值导向,绩效工资分配突出激励导向,一系列打破常规的做法为院所“唤醒”内生活力。从2019年的30条“老规矩”到今天的135项“新办法”,成功构建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标准管质”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该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06%的职工对院里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非常满意。
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科研人员奖励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从‘要我转化’到‘我要转化’,内生动力被彻底激活。”魏玉杰说,他以攻关选育的特药新品系“紫斑4号”为例指出,明确的激励政策让团队更有干劲,最终实现了我国特药种质资源的重大突破。
一场机制变革激活一池春水。五年来,该院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收益从118.7万元猛增至817.7万元,增幅高达589%。科研项目总数增长346%,发表论文增长104%,出版专著增长350%,专利授权量增长5倍,科技奖励数量增长120%,标准和新品种登记实现了零的突破,育成的多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该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06%的职工认为院里的创新环境非常宽松,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扎根:好政策让青年人才“落地生金”
改革的效果,最终体现在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事业心上。清晨八点的试验大棚里,食用菌遗传机制解析应用创新团队的青年科研人员栾倩倩已和团队成员蹲在黄瓜架下,指尖轻捻花蕊,小心翼翼地开展人工授粉。这项精细活儿是她每日雷打不动的“晨课”,也是青年科研人员扎根一线的生动写照。栾倩倩是甘肃省农工院最年轻的学术委员,在院里支持下,如今她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从入职时每月450元绩效到如今二级岗的3003元,从跟着专家做课题到独立主持两项创新基金项目、三项省级计划项目,是院里的好政策给了我们青年科研人员扎根的底气。”栾倩倩动情地说。
栾倩倩的成长轨迹,是甘肃省农工院人才政策组合拳的生动缩影。五年来,该院职工人均年收入从10.4万元增至19.8万元,增长91.6%,其中人均绩效工资增长了10.3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留住了人心,更激发了无限的创新活力。2020—2024年该院共申报项目432项,立项158项,项目经费达到3249.6万元,而在2015至2019年间,该院仅立项35项。“人人撰写项目、人人申报项目、人人承担项目”的氛围在这里蔚然成风。
从昔日“人才流失、成果沉睡”到今朝“英才汇聚、技术落地”,甘肃省农工院用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书写了一部西部科研院所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在河西走廊的沃野上,奏响了科技报国的生动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