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孙瑜
近日,“高中数学错因标签体系建设及应用成果专家评审鉴定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成功举行。经严格评审,专家组一致认定,该研究成果意义重大,是国内基于大模型的错因标签体系,符合新课标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专家组对该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标志着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从浅层辅助迈入深层认知诊断的新阶段。
该成果首创错因标签体系,将日常教学数据转化为可分析、可干预的“错因”维度,为教学流程优化与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数据支撑。项目基于扎实理论研究与大规模调研,覆盖全国200所学校、3000名教师,分析20万学生、300万份作答数据,构建起“知识掌握、思维能力、习惯培养”三大维度、四个层级、4000余个标签的体系,为国内首创的规模化数学错因标签库。通过沉淀的“错因大数据”,该成果为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教学策略优化及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推动了从“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的结构性变革。
据悉,该错因标签体系已成功赋能具体的智能教育硬件产品——星火智能批阅机。该设备集成了经过海量错因数据训练的星火大模型能力,实现了试卷的快速扫描识别、分步骤批改与错因定位、数据分析以及原卷留痕打印一体化操作。目前,已在全国1000余所学校实现常态化使用。
专家组建议,加速该成果在全国范围的全面推广应用,促进人机协同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形成更广泛的示范效应。此次鉴定会成功举办,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基础教育、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