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深秋时节,记者跟随“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贵州站)”主题活动,走进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的淫羊藿种植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绿意盎然,一株株形态秀丽的淫羊藿长势喜人。村民们正穿梭在田垄间,熟练地开展除草、管护工作。这片昔日深藏山间的普通植物,如今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江口县地处武陵山区,素有“梵天净土”的美誉,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湿润,土壤条件非常适合淫羊藿的生长。然而,过去这里的淫羊藿多为野生,分布零散,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守着宝山不识宝”。
转机出现在近几年。江口县委、县政府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淫羊藿被选为重点发展的特色品种。
“淫羊藿喜阴,江口县高达77%的森林覆盖率以及丰富的林下空间,为其提供了理想的天然生长环境。”民和镇党委书记孟海珑告诉记者。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国药集团落户于此,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态资源”的模式,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淫羊藿育苗育种生态基地,总面积达940亩。更关键的是,企业负责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保底价收购,解决了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的后顾之忧。
“以前种玉米、红薯,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淫羊藿,不仅有租金,我还在基地打工,一天能挣80到100元,加上年底的分红,一年下来能多收入两三万元。”民和镇脱贫户肖树群一边麻利地干着活,一边笑着算起了她的“增收账”。
像肖树群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参与种植等方式,嵌入到淫羊藿产业链中,实现了“一份土地,多份收入”。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江口县与省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淫羊藿种苗繁育和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科技特派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从选地、育苗、施肥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培训,确保药材品质“道地、安全、有效”。
“我们采用的是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选用腐熟秸秆、菌渣等有机基质替代传统土壤,有效减少了连作病害;用防虫网、诱虫板等物理手段构筑起绿色防线,从源头避免化肥农药的污染;智能灌溉系统则精准把控每一滴水的用量,极大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孟海珑介绍。科技的注入,不仅提升了产量和品质,更赋予了江口淫羊藿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一颗颗小小的淫羊藿,正串联起一条集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产地初加工、药材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目前,该基地年育苗能力超3000万株,年产优质种子800公斤,年产值超6000万元,每年带动推广林下生态种植上万亩,覆盖多个乡镇,带动了超过5000户农户增收。
江口县中药材专班办公室主任向开勇告诉记者,该县正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探索开发淫羊藿茶、淫羊藿提取物等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同时结合生态旅游,发展“中药材+旅游”的观光农业,让这片“绿叶子”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金叶子”。